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四章讲了道的几个特征:摸不着看不见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妙用无穷。了解了道之后,我们要向道学习,学习道的和光同尘和做人处事要学会外圆内方。这里第五章老子继续讲无为之道。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不刻意施以仁恩,万物在天地眼里都刍草狗畜;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同样也不刻意施以仁恩,百姓在圣人眼里也都是刍草狗畜。
刍狗是以前人们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的狗。天地生养万物,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任其自然生长,不刻意施以仁恩。在道的规律下万物相生相克,自相治理。在天地眼里,人跟其他所有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天地不为人而生出鸡鸭牛羊,而人却以他们为食。天地不为鸡鸭牛羊生出谷物虫草,而鸡鸭牛羊却以他们为食。这个链条可以无限扩大包含一切,从而形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比如人在发明武器之前,会被野兽猛虎吃掉。现在人们有了更先进的武器,也同样还是逃脱不出这个链条。人会被无处不在的病毒细菌袭击,会被自身变异的癌细胞吞噬。就算没有疾病,人们也会被时间打倒,在全身器官衰竭中衰老而死。而死后,又会被细菌分解,从而进入这个循环。
圣人看到了这个规律,知道一切都是在循环往复。所以圣人让百姓自行衍生发展,让社会的规律自然起作用,而不去强加干涉。在这个自然规律的支配下,百姓万物自然会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天地之间,不正像个中空的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但却永远没有屈竭的时候,越鼓动出的声气越多。多事害神,多言害身,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再次拿天地来做比喻来形容道。“橐龠”就是风箱的意思,如果见过风箱的可能都知道,风箱里面的气体永远鼓动不完,越是鼓动的厉害,跑出去的气越多,永远没有排尽的时候。风箱的特征就是无论人怎么鼓动,最后风箱里的气体还是那么多。所以说天地不去刻意施为,圣人也不去刻意仁恩。呼吁呐喊改革一通,社会还是会照着它本来的样子来运行。大炼钢铁并没有让钢铁产量真正增加,计划生育也并没有让人口问题彻底解决。社会自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企图用人力政策来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并不现实。其实很多政策实施跟不实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两样。缩小到个人发展来说,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的现象,是金子总能发光,不是金子就算被打磨光还是会自己暗淡掉。比如罗永浩也没上过大学,但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敢闯敢做,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所以在社会中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相反,某些人在父母或者老师的干预下,选择了某些令人羡慕专业或者工作,最后也不过是度日,不会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所以说,人成就的最根本来源是这个人内心的源动力,而不是外界的条件。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来说,我们能够得到的启发是: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多事多言,往往会使人自己陷入困境,然而对自身对他人其实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老子的结论是“不如守中”。对社会来说,不如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少一些政令,多一些顺应民心。对于个人发展来说,不如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少一些执念,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对于个人修身来说,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