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5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在前两章中老子讲述了他对于做人和做事的一些观点。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天道就会给与相应的回馈。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十五章,看看老子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吧~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这里老子讲述了他的治国理念。他认为国家难于治理的根源在于人民知晓太多的智巧和伪诈,从而导致不断地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社会动荡不断,人民苦不堪言。老子从纷乱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认为一切动乱的根源是人们崇尚智巧。统治阶层不用大道治国,大德感人,反而喜欢玩弄权谋,从而导致人心不古,各怀鬼胎。

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老子提倡愚民的政策,又有很多人给老子洗白,认为老子所说的智和愚乃是诈伪和忠厚。至于谁是谁非,恐怕这样的争论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我认为对此也不必花太多时间用来解读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每一个角度都有它正确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提倡跟万物融为一体,回归人最初本性之善。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以智治国与不以智治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深入来说,这两种治国理念的差别蕴含了天地之间的法则,也就是所谓的“玄德”。《道德经》在前面第十章中的解释过何为“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以说,不以智治国是不以个人目的为导向的治国理念,是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求回报的大道境界,同时也是顺乎天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