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2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由于去年的工作比较忙碌,《道德经》这个系列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更新了,还请大家多多谅解。现在忙完了上一阶段的工作,工作和家庭逐也渐步入正轨,准备继续更新完这个系列。一方面是自我的学习和修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些启发。闲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让我们继续《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学习吧~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人把它当成宝贝珍惜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这一章老子继续宣扬“道”的好处和功用。道不但是善人的法宝,不善之人也必须保有它。这里就充分体现了道的平等性和一致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无论出发点是善或者不善,大道的规律是不会有丝毫改变。你顺从这个规律,就可以事事顺遂。相反,如果你不遵循这个规律,事事就有可能受阻。见过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人,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认可,原因可能就是说话做事的时候没有遵循这个“道”的规律。打个比方,“道”就像是一个数学公式,你只要输入一个数值就会有相应的输出结果。把这个值输入的人的想法并不会改变这个输出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这个输入的数值本身。

美好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又怎么能抛弃他们呢?这就是为什么立天子、设置三公。

这里继续阐述“道”的平等性。大道是包容的,是没有好恶的。大道的标准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的道德和价值观而有所改变。但大道又是公正的,严苛的。当一个人的言行合乎大道的德行时候,大道就会嘉奖他。而当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大道的德行时候,大道就会惩罚他。美言美行所对应的结果就是获得了他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大道的公式。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因为是假意还是真心而有所改变。所以说即使不善之人,也应保有大道,这是他们得以保全的秘诀。

上古时期的天子和三公都是有德者居之。这里提出之所以立天子、设三公,就是为了通过尊崇有德之人来遵行大道,彰显大道。而这里也不要忘了,彰显大道这个行为的本身也是大道的一部分。我们在管理公司和家庭的时候,也可以有所借鉴。善行得以嘉奖,可以推广善行;恶性得以惩罚,可以遏制恶性。惩恶扬善,赏罚分明正是管理者的不二法门。

虽然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不如坐进此道。自古以来如此重视道是什么原因呢?不正是由于有求于它的就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的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美玉良马虽然稀有,却远远比不上道的珍贵。道无处不在,而人们却往往不能察觉。每个人都有慧根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是如来,但却没有几个人修成正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俗世的欲望和固有观念让我们的心蒙了尘。如果能祛除妄念,恢复本心,则可以拨开云雾,看见这个无处不在的道。对于这一段,苏辙说得好:“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