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七章中,老子讲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观点,认为只有从个人出发做到无事、无为才能给天下以楷模,从而实现民众的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十八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醇醇富厚、相亲和睦;政治苛酷严厉,人民就民不聊生、心怀抱怨。
闷闷是形容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在里面。而察察刚好相反,是用来形容严厉、苛刻的状态。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做“察察为明”,意思是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来显示精明。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特别容易犯这种毛病,觉得挑了别人的错就可以彰显自己了。而这种锋利和比较的心态,却是老子非常不赞同的。他认为最大的智慧应该是和的智慧,应该是无为的智慧。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有这个毛病,人缘就会比较差,周围的人都会不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如果有这个毛病,队伍就会没有向心力,下属会怨声载道,心怀不满。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治世怀三分宽厚仁慈之心,该糊涂的时候就装一把胡涂,往往事情反而会更加顺利。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当中,现在看起来好的事情,可能下一秒就会变成不好的了,而现在看起来不好的,说不准下一秒就变成好事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则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刚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再稍微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家里有许多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可能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也亦然。所以人们在失意时一定要乐观向上,在得意时一定要谦虚低调。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向不好的一面转化。
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割截人,廉洁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人们的迷惑来源于对事物的执念和偏见。觉得好的就一定是好的,而不好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殊不知一切都在变化中。孔门提倡的中庸之道,释门所说的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也是讲的同一个道理。过尤不及,凡事把握好度,不执迷、不过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修炼好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就能没有迷惑。
所以有道之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正、廉洁、直率、光亮都是非常好的,但他们却懂得克制、不过分。方正廉洁但却并不会因此而割伤他人,他们心存宽厚,给他人留有余地。直率而不放肆,他们也懂得曲己从人,而不一味直率而显得放肆。另外,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却懂得让自己和光同尘,显得暗昧,不让人觉得刺眼。
最后,附上一首《好了歌》来结束此章节。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