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6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五章中老子讲了得道之人是跟赤子一样的,“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一举一动蕴涵了天道。并且再次强调了物壮则老的天道法则,警醒世人要持盈满之戒。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十六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聪明的智者从来不多说一些无用之话,溜须拍马之话,或者是空许诺言之话。相反,不智之人却往往喜欢说长道短、夸夸其谈、空许诺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夸夸其谈而不能落到实处的空话,只能降低自己的信用评分;溜须拍马、谄媚逢迎之话,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评分;家长李短、八卦绯闻之话,只能降低自己的人品的评分。君子要慎言慎行,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待人接物,每一次做出决定,都是对自己诠释,都是在向社会和自己定义我们是谁。

所以我们应当怎么做呢?答案是我们应当贵行不贵言。比如,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双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候,踏踏实实耕耘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评判和认识他人的时候也应当如此,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这个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挫掉锐气,解开纠纷,与众人和光同尘,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人们为什么会没有智慧呢?为什么会做出偏离大道的愚蠢的行为呢?是因为人们有欲望,被纷纷扰扰的外部世界给迷惑了心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所以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就是说,人们返璞归真、明心见性的关键在于远离和控制欲望。

“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在第四章中已经出现并解释过。这里再稍微提一下,有兴趣的可以再翻回第四章去仔细品味。

“锐”是指一切有尖锐特性的品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然界中,一切有棱角和突出的东西都会被打磨的圆润,这是天道的特性。就像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出了校园,很快棱角就会被磨平。这里不是在提倡平庸,而是在说圆润的智慧。事急则缓,事缓则圆。急风骤雨事的改革,不会有大的成效。坚定不移,一点一滴的解决遇到的困难,最后一定能够成功。 “纷”应该包含了世间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解其纷”告诉了我们道的另一个特质:善于化繁为简,善于解开纷繁复杂的局面。在面对纷繁复杂情况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找到事情的本质,化繁就简。如果当下不能立马解决的问题,就交给时间来抽丝剥茧。做到这些,最后应当达到“和光同尘”的状态。和光同尘是一种圆润无碍地能够与大家和谐相处的智慧,圆润但并不圆滑的生活哲学。做人应该像铜钱一样,外圆而内方。心中方正,有自己的原则和认知,但并不与众人合流但不同污。“大方无隅,大智不割”,讲的就是大的方正是没有棱角的,大的智慧是不让人觉得难受的。

达到以上所说的状态,就可以说是达到所谓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这时候已经超脱了我们世俗的认知,超脱了欲望和生物的本能,也同时拥有了无上的智慧。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