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四章中老子再次讲了修身的重要意义以及观照的修身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十五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认为这样的人就像刚出生的婴孩一样。凶猛的野兽见到他们就不会生出嗔恨之心、暴戾之心,所以就不会伤害他们。就像第五十章中所描述的“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我们自己可能也有一些经验,看到动物的幼崽,看到可爱的小孩子,都忍不住被他们清澈的眼神所感染,自然而生出怜爱之心。虽然外表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却又很有力量。“骨弱筋强”中的骨是指具有强硬特质的东西,而筋是指具有柔韧特质的东西。老子也说过“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里再次表达了老子的崇尚柔弱的观点,认为守柔之道才是真正的强者之道。接下来就说了,骨弱筋强的后果是什么?是“握固”,是把事情牢牢把控住。所以真正的智者和强者不是靠蛮力来把控事情,靠的是柔弱的力量。另外,我们发现小孩子未知男女之事,有时却阴阳作怒。小孩子如此,不是因为欲望,而是因为精力充沛。反过来思考,小孩子为什么精力充沛呢?可能正是因为不被欲望所驱使,从而搞的身心俱疲。得道之人,也是如此,他们从容潇洒,不被欲望所驱使,不被世俗所羁绊,精气神也自然充盈。我们观察小孩子还会发现,小孩儿整天啼哭,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天然懂得怎么调动调和各种器官来配合发音,从而引起声音的共振。也就是这里老子说的懂得“和”的道理。得道之人也是如此,他们懂得怎么去调和阴阳,懂得怎么让一切圆润无碍的高效运作。认识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认识到了“和”的道理,那么就知道了世界那恒常不变的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唯有掌握了变化中那不变的一点,或者说感知到了平衡的那一点,那么就能调和阴阳,万事顺利。认识到了世界是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就可以说一个人对世事明了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某个大循环的一个阶段。生老病死是人的一个循环,春夏秋冬是季节时令的一个循环。甚至我们的现在所处的时空,可能都只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大爆炸中的某一次余波。人类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类自我编织的故事,也可能只是我们的基因使然。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益”通“溢”,是满的意思。“益生”就是过度的想生,或者说贪生。老子认为过度的想生会带来灾祸。这就跟前文五十章中所讲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古代帝王为什么贪生?大部分是因为贪图享受世间的各种权势、美色、声乐等等。而欲望过剩反而会减短生命的长度。心态平和、起居有常就是最好的养生。事物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否极泰来。过于强大了,就会开始走向衰老。过于自满了,现实就会给予沉重的一击。满招损、谦受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