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2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在第五十一章中老子讲了为什么要尊道而贵德。道和德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所以这也被称为最为深远的德行(玄德)。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十二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而来,而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只要把握住了最为核心的道,或者说是天地之理,那么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大学》开宗明义指出:“_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_”所谓物有本末,这个本就是核心问题,也是道层面的东西。想要治理好一方百姓,必然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智慧。如果身不修,则何以齐家,家不齐又何以治国。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和智慧呢?道家的方法简单而又非常有效,那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烦恼都是源自于自身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然而现实中又得不到。如能致虚极,守静笃,则无所求,无所取,烦恼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也就消散了。一切烦恼痛苦顽痴都来自于本心不明。佛家讲明心见性,如果能够将内心修炼的透彻明亮,那么这个真我,或者说道也就能了悟了。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在修身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两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明”和“强”。“明”是指修身要讲究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能够从细小处着手,时时自省审查自己的内心,从而让自己不出大的差错。在对待事物的判断上,要时刻保持清晰敏锐的判断力。在事情发端之始,就要看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老子认为真正的“强”是什么?不是我们通常可以看出来的强大,而是柔弱中带有韧性,温柔中带有坚定,就像水一样的处下和守柔的强大。在后文中也会学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只有枯死的树木才是强硬的,而活着的树木都是有韧性的。当大风刮来,充满生机的树木随风摇曳,甚至弯曲匍匐到地上;但是当大风退去,他们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仿佛大风从没有来过一样。

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因世人都绞尽脑汁来寻求外物,所以不能明心见性。如能把智慧用在反省自身,照见自身的心性,使其恢复我们本来就有的光明,那么就不会有疏漏,也就掌握了真正的修习之道。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