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0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四十九章中老子讲了圣人无常心的道理。我们平常人都有自己的各种私心杂念,而圣人却抛却了个人私欲,以百姓心为心。一个人的心怀有多大,就能有多高的成就。圣人心怀天下,自然可以得天下民心。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十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规律,是谁都无法摆脱的规律。无论贫穷或者富有,无论高贵还是低贱,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死亡或许又是一种新生,但世间活着的人没有谁曾经到达过那里,所以我们谁都不敢保证死亡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死亡不可避免,死后又充满未知,而唯有现在活着的生命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保养好自己的生命,努力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的身体就好比一部汽车,有的车出厂的时候用料实在质量较好,而有的车出厂的时候偷工减料质量较差。前者就属于天生长寿的那十分之三,而后者就属于天生短命的十分之三。但稍微懂一些车的人都知道,车的使用寿命也不完全是由出厂的时候的做工和材料来决定的。决定使用时长的还有平时的保养和爱护程度。如果平时能够按时保养,那么就可以让普通的车子跑到更长久一些。而一部好车,如果不保养,开不了多久也会报废。但保养过度也不行,懂车的人都知道,如果车子长时间不用,也不要一直放在车库不动,也要注意时不时打着火,稍微跑一跑。还有保养车子也不能太过于频繁,比如频繁的洗车反而会伤害车漆。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如果懂得了车子保养的道理,那么就懂了人身体保养的道理了。如果生下来属于长寿的那三分之一,不要忙着高兴;如果生下来属于短命的那三分之一,也不要忙着气馁。一切皆还有变数,一切都还有机会。身体这部机器可以运行多久,还是要看自己怎么保养和照顾。如果保养得当,使用合理,还是有机会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那么这总共加起来才十分之九啊,剩下的十分之一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剩下的这十分之一是不生不死,不减不灭的得道之人。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可能这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吧,给人留有一丝余地,让人无限遐想。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死地。

这里说的就比较神乎其神了,善于养护生命的人,为什么陆地行走不会遭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战争中也不会被武器伤害。而且就算遭遇到了猛兽,猛兽也无从下手,兵器无处可刺。首先说为什么他们不会遭遇到猛兽的袭击呢?第一种解释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们有超高的智慧,善于观察生活并且能够看到危险所在,所以能够躲避危险。第二种解释是圣人就像孩童一样,有着一颗赤诚之心,猛虎和恶人因为感受到不到他的威胁,所以就不会伤害他们。就像后面的第五十五章中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潭中之鱼之所以被人钓到,是因为贪恋鱼饵,人之所以有危险是因为有贪欲。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尽各种办法,犹如火中取栗,焉能不烫伤自己。这里说的死地,就是指自身的弱点,尤其是指自身的贪欲。修身的意义就在于此,修身是让我们正身形,去贪欲,从而心清神明,而入无死之地。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