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8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七章中老子讲了“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道理。我们应当从外求转为内求,从而拥有真正的智慧,这样才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是第四十七章的延伸,这里继续再讲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我们日常所学都是在不断的增加知识,使我们的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更加的丰富。而求道则不同,求道是不断的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内心的私欲杂念越来越少。就像上一章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们越是外求,越是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我们内心反而更加容易失衡。求道的最终境界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无为”,内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的区别,无念想也无私欲。这样的人,做事情不再以自己得到多少而为行动标准,只想这件事应不应当做。这样的人不是以他人为中心,更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亘古不变的原则为中心。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足以治理国家了。

一旦做到了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有所作为,就可以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有利于管理的决定。尤其是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领导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往往一个重大决策就可以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秦始皇不焚书坑儒,如果立公子扶苏为二世,那么秦帝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但历史不可以假设,秦始皇也不会做出我们假设的这个决定,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汉朝建立之后,处处以秦为鉴。秦好苛政,汉则与民休养生息;秦焚书坑儒,汉则独尊儒术。在吸取秦的教训的基础上,汉朝社会一片繁荣,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盛世,汉朝的国运也远远长于秦朝。

一个好的制度,不是给人民戴上枷锁,而是解放人民的双手,激励人们更加勤勉的工作。天地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例子让我们来效仿,可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天地大部分时间总是默不作声,默默付出和贡献,但如果环境破坏过度,就会引起一些自然灾害,从而给人们以警醒。我们的律法也应当如此,给人民以更大的活动空间,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只有在事情超出一定范围的时候,才要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警告,从而引导人们回到正路。

“无事”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没有私心杂念,活的充实而有意义,所有人都在朝着相同的目标在前进。这个状态是管理的最佳状态,取天下犹如探囊取物。“有事”的状态则是每个人都各怀心事,内心压抑且看不到希望,所有人都在努力挣脱目前的命运。这个状态的时候,说明管理非常糟糕,是不可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同的。这里虽然是在说国家,但对于公司、家庭、个人的管理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无为”的智慧,达到“无事”的状态吧~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