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六章中老子讲了按道行事跟不按道行事之间的区别,并且告诫人们最大的祸患都是来自于自身的欲望。想要获得真正长久的幸福就要学会控制欲望,懂得知足。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四十七章,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吧~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天道。
我们现在对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这里却刚好相反,圣人不用出门,就可以了解天下的事物;不用往窗外望,就能推知天道。这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形态万千,但却殊途同归。就像人类世界真正的新鲜事真不多,基本上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都在一遍一遍的上演。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是因为历史都是人类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聪慧的人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的更远,看得更加深邃和明白。
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文化,但人这种动物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哪种文化都喜欢真善美,都讨厌假丑恶。真理并不会因为人们相信什么或者不相信什么而会有所不同,历史上或许存在过不遵照世间这个唯一的真理来做事的人或者民族,或许他们甚至也曾繁荣兴盛过,但肯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总结与人交往的准则应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准则不仅仅适应于中国古人,也同样适应于现代人,适应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如果延伸下去,甚至还同样适应于不同的物种。
最近看了一部讲述十岁的小女孩和狐狸交朋友的故事的电影《狐狸与我》。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小女孩在上学路上碰见了一只正抓田鼠的狐狸。女孩被漂亮的狐狸迷住,下学后回到森林原地希望再见到那只狐狸。从秋天到冬天,女孩在厚雪地里沿着狐狸的脚印寻找,却失足摔断了腿,整个冬天只好在室内度过,读了很多关于狐狸的书。春天是猎狐的季节,为狐狸忧心忡忡的小女孩欣喜若狂的发现了狐狸的洞穴和它的三只小狐狸,却没想到狐狸嗅出人的气味,连夜转移了幼崽。女孩决定不去打扰狐狸,而是坐到山毛榉树上等它主动出现。就这样,经过一个夏天,在生疏、猜疑、熟稔、捉弄、闹别扭中,小狐狸渐渐靠近她,不再与她保持距离,并与她一同玩耍。但在获得狐狸的信任之后,小女孩给狐狸带上绳索,并且关进自己的房间,企图驯养狐狸。但狐狸在受到惊吓之后,选择了跳窗自杀。但信任一旦失去,却是很难再重新获得,从此他失去了狐狸这个朋友。很久之后,他才慢慢敞开心扉,并且反省自身的行为,明白了爱不是占有的道理。
动物和人一样,都需要付出真心,对能获得对方真正的尊重和友谊。如果知道了这个基本的出发点,那么自然可以收获真正的友谊。
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狡诈、计谋、机智或许可以给人带来一时想要的结果,但失去的却是他人的信任,这在长远看来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人明白这个道理,到了文明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反而迷茫了。多少人只想着速成,坐着一夜暴富的美梦?多少人费尽心机,想要在智谋上胜过他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以说是聪明人的代表。但她的结局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老子提倡我们从外求转向内求,从钻营机巧转到修身养性。整日流连于外物他求,非常容易迷失自我,对于天道人心的感悟也会越来越少。致虚极守静笃,在安静中时常反省自身,参悟天道,则可以修得大智慧,看透世间的种种相。《金刚经》中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也是在说不要被世间的种种相所迷惑。甚至如果执着于“法相”,即使念了再多经书,拜了再多菩萨,也是没有真正领悟佛法,也就不可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