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5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四章中老子直指人心,连问三个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们扪心自问或许就可以了解自己内心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那些浮名俗利,我们要懂得知足,这样才能幸福和不危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吧~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在第四十一章中提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行文有些类似,还是再讲浅层次的智慧大家都还尚可理解,但人类的认知有其局限性,更大的智慧反而不容易识别。

道德大成者反而灭名藏誉,就好像毁缺不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不一定是站在人前被人歌功颂德之人,可能是一个在背后默默付出却并不为人所知道的人。最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也不一定都是完整无缺憾的。《红楼梦》和断臂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完整和缺憾却引来人们无限的遐想,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我们知道刚正不阿是一种正直,反倒不知圆润无碍更是一种有智慧的正直。刚正不阿之人只是圆了自己的刚正之名,对于所作所为的结果倒是不一定有什么担待。而圆润无碍外圆内方之人则用自己的智慧,努力调和阴阳,引导事情走向正轨。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事情本身,而不太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第二十七章也曾说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最巧妙的机变是以不变应万变,最高明的辩论是无言之辩。

洛克菲勒每次面对气势汹汹来他办公室讨说法讲道理的人就有一套应对的策略。对方来了他办公室,洛克菲勒只说自己在忙,让对方稍等片刻。如果对方火气很大,一直大声说些什么,他也就任凭对方随便说,自己只是埋头做自己手上的工作,并不辩解和理睬对方。直到对方讲完,气焰少歇,他才抬起头,笑眯眯的跟对方说:“不好意思,因为太忙没有听到刚才您跟我讲了什么,可以再跟我细细说来吗?”这时候对方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办法理直气壮的跟他叫嚷了。

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为天下之长。

我们经常听到两个成语,一个是“急中生智”,另一个是“静能生慧”。这两个成语就告诉了我们智和慧的不同。我们生活中说一个人机灵,随机应变能力强,说的就是他有“智”。但有“智”的人不一定有“慧”。“慧”是我前面说到的大智慧,是需要清静无为,无欲无求,灭了一切分别心而生出来的。有“智”的人还是活在梦中,但有“慧”的人是已经觉醒之人。他们知晓了世事的无常,所他们顺应潮流、接受变化。他们了悟了感官享受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空虚,所以也并不贪图这些享受。只有拥有了大智慧才能超脱于自己的欲望,才能一览众山小,做出有利于人民的决定,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之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到:“_在生命的长河中,个人或企业想要保持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 这个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就可以理解为按照道的原则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在电影《十诫》中也提到:“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_” 清静无为的时候是最接近于自己内心的时候,是最接近于道的时候,最能感受这个无上的法则的时候。

今天就先解说到这里,愿你时刻都拥有“_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_”的心态。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