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上一章中老子讲了有无、强弱相互转化的道理。要做到持盈保泰,就得放空、放低自己。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看看老子又讲了哪些人生哲理~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这几句话非常容易理解,描述了不同的人在听到真理之后的不同反应。最上等的人是有慧根的人,一听就能明白。他们没有否定再否定的过程,他们会非常笃定自己听到的就是真理,然后立刻就能把领悟到的真理应用到实践中。《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和袁绍抢天子的故事。在接到天子要回东都洛阳消息的时候,曹操和袁绍手底下都有谋臣建议将天子接到自己的地盘,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势力范围也离天子更近。按理说袁绍应该更能夺得先机,但他却反复思量,拿不定主意。而曹操相反,一有谋臣提出这个建议,他立刻就接受了,然后快马加鞭把天子截了下来。在曹操迎接天子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从而人才纷纷汇聚,势力迅速壮大。
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大智慧,基本上都属于第二类人,听到之后将信将疑,并不能立刻辨别是非。这其中有一些人,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或许会有所反思和感悟,从而慢慢领会到这些真理的含义。另一些不喜欢思考的人,可能在头破血流之后也不能想明白为什么,一生都活在混沌之中。
第三类人属于慧根比较浅,跟道无缘的人。他们听到真理之后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觉得说出这个道理,或者按照道德原则做事的人非常傻,非常可笑。但他们哪里能够明白大智若愚、大象无形的道理。这样的人有一个常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目光非常短视,只能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你告诉他们诚信经营、踏实积累才能走得长远,他们笑你傻,觉得这年头有快钱不挣,有油水不捞,肯定是脑子进水了。你告诉他们人活着要有更高的理想,要造福社会,帮助他人,他们笑你傻,觉得放着权情名利不去追求和享受,肯定是读书读傻了。
面对第三类人的一些负面评价,老子告诉我们,不用疑惑,不用烦恼,这非常正常。因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不像音乐和美食一样,可以让人立刻有感官上的刺激,让人立刻感到满足。但道却是“用之不足既”,道是一种无相无形,却功用无穷的东西。短期来看,感官刺激,会让人立刻有幸福感。长期来看,遵循道的原则做事,会让人受用无穷。就像我昨天提到的:“看起来好走的路,会越走越困难,而看起来不好走的路,却会越走越宽敞”。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决定。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决定,比如晚上吃炸鸡还是青菜?周末休息去跑步锻炼还是在家打游戏?喝一杯可乐还是白开水?等等的各种决定。如果每天坚持锻炼,并且控制饮食,那么这个人肯定能收获健康的身体。如果每天吃炸鸡喝啤酒,并且经常窝在家打游戏,那么这个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身材走样,精神萎靡。这是小的生活习惯的决定,还有稍微大一些的决定。比如是去离家远但却有发展的公司,还是在家找一个安稳但收入不高的工作?大学毕业是继续读书深造还是参加工作?这种决定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这就要考虑到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个人状况和意愿来综合考量。如果担任一定的职位,就会需要做出影响跟多人的决定。比如国家是不要要提高税率?怎么处理国际关系?要不要进行改革?这些决定就更需要大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身在庐山,就会被眼前的各种幻象所迷惑。只有无私无欲,不被自己的情绪和得失心理牵着走,把思维跳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才有可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而《道德经》就是一门教会我们拥有这种思维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