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8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七章中老子再次提出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最上乘的管理就像道一样应当是无为而无不为,制定好了规则之后,剩下的就是让一切自然运转,不强加干涉。当一些不好的现象出现的时候,这个制定好的规则给人们以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从而让秩序保持的井然有序。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十八章,看看老子又教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吧~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无所施为,并且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之人有所施为,并故意表现他的“德”。

这里讲了什么是德、仁、义、礼,并且告诉我们同样的“德”也有高下的境界之分。真正的有上德的人是有德但不表现的有德。具有这种德行的人不用道德说教来教化他人,他们因循自然规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他们的德行不表现在嘴上,而是以身作则,养人性命,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而有下德的人刚好相反,这类人把德行表现出来,喜欢用道德说教和政令法规来教化他人,处处彰显自己不失德,而这种表现恰好是没有真正的德行的表现。

“上仁”之人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之人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伸出胳膊强引别人来响应。

“上仁”是指践行仁的人。仁者爱人,而上仁之人更是对他人处处施以恩仁。这种人的境界和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但跟上德之人相比,境界却是略输一筹。因为他们虽然处处施以恩仁,内心充满了真善美,所行善事也别无他求,但却是着了痕迹。

“上义”是指践行义的人。义的繁体字是“義”,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所以跟仁相比,义更偏重自我的威仪,而仁更偏重于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义之人跟上仁之人相比,境界又要差了一筹,这种人会注重自己威仪,为人处事处处无不考虑是否合宜。但总的来说,这种境界也是比较好的境界,我们身边的一般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上礼”是指践行礼仪的人。这种人的境界跟“上义”之人又差了一筹,他们只注重了外在表现的“礼”的形式,而形式中包含的内核“义”都已经被抛弃了。老子在这里举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说是这样的人到处呼喊却很少有人来响应,所以他们就伸出胳膊强拉着他人来响应。礼应当是从内到外,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古代磕头是想表达对一个人的最高程度的感激和敬意,但如果这种形式沦为身处高位者对低位者人格的践踏,这种礼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另外,德有上下,为什么仁、义、礼却没有上下呢?因为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以下的境界老子认为是不足为道的。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上文中提到了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的盛行和出现正是因为道、德、仁、义的缺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和仁爱之后的产物。“礼”的盛行和出现,已经代表了人心散乱,而人心散乱必然将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都尽收眼底,怎么会有前识、后识之分呢?这是因为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妄图用智力来求的知识,偶有所见,就自以为明,而不知道这其实是愚昧的开始。

老子经常说“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普通人所赏识的有智慧、为人善良、懂礼节等等的一些优点,可能从某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停留在表面的一种表现。可能这些小智、小仁、小义正是束缚住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能接近于道,不能获得终极智慧的最大的阻碍。

所以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厚”和“实”就是落实到实处的东西,“薄”和“华”就是外在的一些浮光掠影。比如社会交往中,“厚”和“实”就是为人处事无我利他,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仁义和信任;“薄”和“华”就是人与人之间貌似彬彬有礼,有仁有义,但真正的却是人心隔肚皮,皮笑肉不笑的交情。再比如我们求学,“厚”和“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在学习中学到东西,提高自我;而“薄”和“华”就是打着学习的名义,而目的却只是镀一层金或者拿到一个证。对于现代的中国社会,这几句话显得尤为令人警醒。因为在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浮躁、虚荣和短视,人们太看重形式而忽略内在,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