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六章中老子讲了柔弱胜刚强的智慧。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十七章,看看老子又教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而得以充分发展。
道最大的特点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正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的来源。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任意干涉,通过制定好一套顺应天道人心的规则,让万物来自然运转。如果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这个原则来管理和做事,那么万物都会“自化”。通俗来说,就是人民不需要管教而自我成才,百姓不需要教化而自然仁义。好的规则和法律可以引导人向善,可以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作用,而不好的规则和法律会引导人走向堕落,沦落为镇压和剥削人民的工具。就像前文提到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效仿天道制定一套好的规则将是最高的管理智慧。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在道的规则下,万物将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贪欲,受到很多诱惑。那么这时候应当怎么办呢?老子说这时候就要用“道”和“德”来镇抚,通俗来说也就是划定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边界。“道”和“德”来镇抚将会消除人们的贪欲之心,使人民重新回到无欲无求的静的状态,这时候天下将会自我安定。
“道”和“德”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虚幻,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大家都认同的世间真理。佛教里说这个“道”是“不二法门”,孔子说“道”是“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众生平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公正,是将心比心。这个“一”到了曾子那里就引申为“忠恕”二字。“忠”就是内心中正,尽心做事,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恕”拆开就是如心,意思是如同他人之心,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意思。给自己捞好处的时候,想到他人也想要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抑制贪心。给他人上刑法的时候,想到自己也不愿接受刑法,就会给他人施以仁慈。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这么替他人着想,都能克制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各种人性的弱点,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成为一片人间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