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6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五章中老子讲了道虽然不像美食和音乐一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却无处不在,功用无穷。执大道,就可天下归附;归附而不伤害,就可天下太平。接下来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三十六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人生哲理吧~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西方也有句类似的谚语“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事物的兴衰交替自有其发展的规律,看起来的强大,很可能只是灭亡前的征兆。二战时候的德国和日本在前期疯狂的扩张,迅速占领了很多国家,简直不可一世。但没疯狂没多久,就被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打趴下了。国民党在二战胜利的时候,也是各种光环加身,尤其是蒋本人在国内获得了极大的个人声望。但在这之后,却迅速败亡,逃到了台湾。所以说,最强大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应该格外小心注意。

目前来说,全球政治经济开始趋于走向保守,各国的民粹势力有所抬头。这也是几十年的全球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在几十年的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和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必然导致人们对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担忧。这就像股市一样,有起有落才是必然规律。张的过了,就要有所收敛。收敛之后,必然会迎来进一步更大的扩张。也正如《三国演义》开篇中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最终的结果带来的是更大的融合。

另外,老子在这里也告诉了我们几条阳谋。想要去削弱对方,就要先让对方感觉自己强大;想要废掉对方,就先要让对方感觉自己兴盛;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就得先付出一些东西。我们平时对一个人不满意,就要骂一个人,不断的指出对方的缺点,但这其实是在帮助对方进步。历史上很多城府特别深的人,越是对一个人充满敌意,越是会表现的和蔼可亲、人畜无害,然后在关键时刻给敌人致命一击。比如越王勾践复国的故事,他在被吴王拘禁的时候连对方的粪便都肯尝,表现的非常恭顺。等到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之后,回到越国卧薪尝胆,最终把吴国灭掉。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人性和天道真的是背道而驰。想要把国家治理的安定,就要亲近魏征一样的诤臣,而诤臣却又往往让人浑身不自在。想要让生活过的美好,就不能过度享受当下的快乐。想要身体健康,就又得控制饮食和忍受运动的劳累。所以说天道平衡,任何收获都得有付出。对于治国齐家修身来说,这个付出最艰难的地方来自于跟自身的人性作斗争的过程。

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向人炫耀。

前面讲了这么多,老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柔弱胜刚强”。直来直往的去索取或者是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可以得到,就算勉强得到了,效果也不会很好。最好的销售策略,不是喋喋不休的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处处为客户着想,为对方提供最好的服务。追求心爱的人的最好方式,不是死缠烂打,而是处处为对方考虑,让对方最大程度地感到舒适和快乐。想不丢掉工作和饭碗的最好的方式,不是跪舔老板,求他大发慈悲,而是努力提高自己,让老板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这里可以立刻找到更好的平台。削弱对手的最好方式,不是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让他迷失在他自己编织的幻想当中。要做到这些,就得韬光养晦,不可以锋芒毕露,不可以处处轻易向他人展示自己要干什么。

鱼想活的长久,就不能经常跳出水面,让捕鱼者知道它的存在。国家想要国祚长久,就不能轻易的把自己的力量展示出来。整天叫呱呱的都是傻子,闷声发大财的才是聪明人。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