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3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二章中老子讲了道无名无形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并且指出,人应该向道学习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理念。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十三章看看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能了解别人叫做智,能了解自己叫做明。

老子在这里给出了智和明的定义:一个能够看透他人的人可以称为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人可以称为明。我们身边的“智者”可能很多,但其中却少有真正的可以称之为“明”的人。如果要挑他人的缺点,我们每个人都仿佛都是个明白人,都能一针见血。可是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差错,觉得一切的问题都来自他人。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25岁就已经举了孝廉,当了丞相府的书记,知识非常渊博,常常能一语道破他人的心思。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还有,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还有一次,曹操故意让曹丕、曹植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起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杨修完全看透了他人的想法,但却没有了解到自己的危险将临。可谓是智有余,而明不足。

能战胜别人可以称之为有力,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是真正强大。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可以说是个有力量的人,但真正的强大永远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一个人所遇到的种种不幸,诚然有他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原因。虽然每次都把过失归咎于他人,可以让自己心里更加舒服,但却永远不可能变得真正强大。走入困境的时候觉得没办法摆脱,往往是因为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的只是勇敢的走出舒适区,克服自己内心的各种痴心妄想。

知道满足才是真正富有,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说明志向远大。

富有不是一个人有多少钱,而是内心知道满足的状态。理想远大也不是把口号喊的响亮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所以说,智慧、强大、富有、志向远大等等都与外界的环境没有太大关系,都只与一个人的内心有关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他的整个世界都会跟着发生变化。每个人都要经历从他求到自求的过程。他求的时候,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羡慕;而自我内求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有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离失本分能够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不失去本分可以长久不衰,但更加的长久是,肉身虽死,思想却能穿透时空的阻隔。一个国家、民族、公司、家庭以及个人,如果能够保住自己的根本,那么基本可以保持长久不衰。但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长寿,做到这些还不足够。那就需要将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经久不衰的发展传承下去。这样,即使组织和个人外在的看得到的形象不存在了,他还活在人们心中,不算真正消亡。

《寻梦环游记》里面有一个情节,我至今还印象深刻。讲的是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的死亡是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在生物学上死了。第二次的死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来怀念你的一生,在社会上你死了,不再有你的位置。第三次的终极死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死了,你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如果一个人死了,几千年以后人们还在怀念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长寿了。孔子、老子、释加牟尼、耶稣、默罕默德、尧舜禹等等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真正的长寿之人。因为他们思想的光辉已经照耀了人类几千年,而且还将会继续照耀下去。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