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二十九章中老子讲了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不可执之,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秘诀在于去甚,去奢,去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三十章老子又讲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吧~
以“道”自辅的君主,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武力永远是要作为最后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原子弹最大的威力在于未发射的时候的震慑作用,法律的最大作用在于对未违法的人的警戒作用。卢梭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记录了一件他小时候的故事。故事是讲他小时候偷东西被抓到,被惩戒之前内心害怕到了极点,但是当真正被惩罚的时候,他反而心中不再恐惧,觉得不过如此,并且惩戒抵消了他内心的罪恶感。《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讲: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所以真正的军事家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军事离我们生活比较遥远,那么这句话对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其实,我们跟他人之间的冲突就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样,也不可轻易发起争端。一个人最大的震慑力在于不怒自威。平时有力有理有节的与人交往,他人就不敢轻易冒犯。
与他国发生战争或者与他人发生冲突,除了降低了自己的威慑力,还有另外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损耗太大。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敌人是消除了,但自身也空虚了,这就给自己带来了灭亡的危险。汉武帝曾经武力征战四方,在奠定了汉朝无上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国力空虚,从此由盛转衰,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动用武力的危害这么大,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动用武力呢?也不是的。如果他人都欺负到头上了,就必须强有力的反击。我们没事不应找事,但来事也不应怕事,这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一个准则。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
对于不得已的情况,我们必须反击。但应该把这种力量控制在哪种程度比较合适呢?老子在这里给了答案: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国家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生战争。只要一方服软,矛盾得以解决,签订了和平条约,那么就没必要把对方逼上绝路。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冒犯了你,那么你的反击让对方从此不敢再冒犯你,那么就算是到达目的了,就没必要再进一步的逼迫对方了。这也是上一章讲的去甚,去奢,去泰的一个延伸,凡事都要有度,把握好度就能把握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