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的前半部分讲了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道理。后半部分将对前文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后半章节的内容吧~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荣辱与前文的雄雌、黑白相类似。荣指荣耀,比喻被人夸奖、羡慕的状态,而辱是指侮辱,比喻被人贬低、鄙视的状态。其实荣和辱又有什么区别呢?前文也曾提到“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乎他人眼光的人其实是处在低位,是一个没有强大内心的人的外在表现。君子要知道什么是荣,但却不能贪恋荣。即既要有积极前进的一面,也要有谦虚不争的一面。积极进取的一面是努力做事、心怀天下,谦虚不争的一面是不争名利权情。甘愿不争而做天下的川谷的人,才能不失去本心,永远保持清醒纯真的状态。
“朴”原意是指没加工的木材,我们现代社会经常用做形容不加修饰。在这里老子用“朴”来代指人们最初的那个本心,人们回归道的那种状态。人们回归无知无欲,清静无为的状态的时候,将会不再有痴嗔贪等各种习气,会得到无上的智慧。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朴”就好比人体的干细胞。干细胞可以转化为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而“朴”可以有无穷的功用。但是有一点,干细胞可以转化为器官组织,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朴”也是一样,散掉之后就变成了各种器,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和特长。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所以孔子就说“君子不器”。真正有志的君子都是追求大道,而不是追求形而下的器。既然道这么好,那么它有什么用呢?下文就说了:“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官长就是百官之长,可以统帅一切的人物。
圣人靠什么来统帅一切呢?靠的是顺应自然的天之道。靠的是制定一个顺应自然本性的规则,让万物都各归其位,各尽其职,每个人都愉悦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大制”指的是完美无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跟道驾驭世界的规则相对应。“无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也可以理解为不割伤,一切人在这个规则下都能感到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