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5-1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二十四章老子讲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人之道,告诫人们要戒除焦躁和虚荣的毛病。在讲完人之道之后,第二十五章老子又开始讲天之道。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眼中的天之道是什么样的吧。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对于道的起源,第四章中也曾描绘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里再次提及这个概念。“道”是先于天地而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和法则。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都是由“道”而构成的。虽然这个支配我们世界的规则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它确实是真实永恒存在的。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粒沙土,无不遵循着同一种规律。正因为看到了这个规律,所以释伽牟尼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世界上存在着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也知道一杯水中有无数生命。他靠的不是科学仪器,而是靠的对这种规律的理解。

掌握这种规律其实也不难,要诀前文其实已经提到过:“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以,想要获得终极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心放空,真正的静下来,然后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无一不是这个规律的体现。所有由因缘聚合而生的事物都会消亡,而消亡又总是伴随着新生。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排列组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在背后推动这个排列组合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道”只是一个勉强而被命名的名字,不要一听到“道”和“佛”就觉得充满了迷信色彩,就联想到要修仙成佛。其实宗教的迷信色彩是后世人为加上去的。如果认真读原文并且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观点充满了思辨,是非常科学的。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一种生活哲学,是让我们更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所以,无论读书还是做事,我们一定要有第一手资料,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道听途说。

“道”和“大”都体现了这个本源规律的一些特点。首先,就像我们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样,“道”可以连接一切,并且让一切都在其轨道有条不紊运行。其次,“道”又包含一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有思想的还是没思想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都蕴含了道,并且被道所支配。

我觉得生命就是一个“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红尘炼心的过程,可能这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有一个乞丐和富翁的故事可以非常形象的说明我的这个观点。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富翁,他看到一个乞丐在沙滩上晒太阳,就取笑他不思进取。乞丐反问他,你进取的目的是什么,答,赚更多的钱。乞丐又问,赚了钱以后呢?答,在自己的小岛上享受阳光。乞丐微笑着说,我不正是在沙滩上享受阳光吗?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想虽然享受的都是阳光,但乞丐和富翁享受阳光时的心态和境遇是不可能一样的。从白手起家做起,经历过商海沉浮,见识过世间百态而成功的富人,在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获得了更加豁达的心境,也锤炼了更加坚韧的意志。

就像不下水就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一切书本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智慧,如不亲身实践都不可能真正掌握。尼采说过:“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经过迷茫、痛苦甚至绝望的人生,才会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幸福,才会看破一些执着、虚荣和幻想。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