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3-2

原文: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三章前半部分讲了希言自然的道理,并用“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例子,告诫我们做人做事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一蹴而就不可能根本改变现状。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看看老子又给我们讲了什么人生哲理吧。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如果一举一动都跟道相合,那么这个人就与道同,道也会加持他。同样,如果一个人的举动跟德相合,那么这个人就跟德同,德也会加持他。一个人如果以在社会上失败的状态或品质做事,自然失也会加持他。

所谓求仁得仁,一个人怎么为人处事,就会得到相应的生活状态。一个人追求知识,探索大道,道的大门就会向他敞开。这样的人生活就会处处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烦恼和忧患。如果一个人追求人们的赞誉,处处注意个人名声和讲究外在形象,那么这样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称赞。如果一个人行为有失,做事毫无章法和原则,那么不幸的事情总会发生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会到达低级、失败、没落、庸俗的状态。

所有的不幸都有其原因,所有的幸福也都有其原因。人的出身无法决定,他人的想法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让努力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比如拥有努力、正直、博闻、乐观、宽容的品质,改变懒惰、贪婪、顽痴的习气。你努力朝哪个方向走,你就变成了哪种人。

信不足,就会有不信。

对于道的信念不足,就不会笃信有道的存在。不信道的存在,就会有失的行为,失的行为就导致不幸的降临。相反,信道者,一言一行都与道同,道的力量也会加持这个人,从而让这个人走向正向循环,从而对道更加深信不疑。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