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第十九章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回复到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提出这种观点非常符合《道德经》的行文逻辑,因为一切都是相对出现的,只有没有分别才能讲事物的两面合二为一,从而符合道的精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章,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吧。
抛弃世俗之学,才能没有忧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在一天天增长学识,增加本领的同时,思维也在固化。成年人不再有儿时的各种幻想,不再有童年的简单的快乐。随着每天各种信息的灌输,我们被社会的大染缸染成了五颜六色,变成了一个毫无特色,追逐名利、为五斗米折腰的庸庸之辈。而求道却要去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去除固有陈旧观念,去除让我们眼花缭乱的东西。从而真正解放一个人的心灵,让一个人去真正放手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正去看清世界的本来面貌。
绝学不是不让人追求真理,也不是不让人学习知识。而是要教人断除后天人心的浊识俗见,绝弃人心私欲及其小聪明之类的奸巧妄心。凡是一切不利于心身健康,有染于先天本性之学,都应当拒之门外,以免损精耗神,累及身心。绝学也是在教人不要执着于书本知识,凡事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一切理论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一切道理都有它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在开篇第一句中老子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一切可说之道都不是恒常之道。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唯是指恭敬地答应,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是指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一切贵贱皆由分别心而来,一切美丑皆由对事物的区别对待而造成。尊贵与卑贱的人又有哪里不同吗?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都有人的喜怒哀乐。高位之人不可被阿谀奉承搞昏了头脑,低位之人不要被冷漠鄙视弄丢了自信。一切都在变动之中,贵贱美丑都有可能发生互换。比如,在赵国做人质的嬴政,机缘巧合竟然成了秦始皇;身处高位的丞相李斯,一朝不慎就沦为了阶下囚。唐朝以胖为美,现在的姑娘唯恐他人说自己胖。几十年前,有钱的地主和知识分子被人批斗,现在有钱的资本家和知识分子被人敬仰。人没有变高也没有变低,事物没有变丑也没有变美,只不过人心的标准变了。被这些标准牵着鼻子走,内心不扭曲不崩溃都是奇迹。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想着满足他人的期许,这个人又能高出他人几分呢?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有所敬畏。
既然没有善恶美丑,那么是不是就可胡作非为呢?也不是的。人心会变,但世间的规律并不会以人心为转移。人不是心里想着自己可以飞起来,就可以飞起来的。生了病也不会念两句咒语就会痊愈的。
宇宙间最大之畏,莫过于自然规律。即使是圣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得大智慧者,只是认识到了这个规律,然后依照规律行事,所以才没有忧患。整日纵欲饮酒,身体早晚会吃不消;整日算计他人,总有一日会被他人算计。一切果都有其因,君子不可以不慎独。所以人要有所敬畏,尤其是对于大自然,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则的敬畏。
文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