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8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第十七章中我们学习了做人做事的四个层次,并且了解了之所以出现劳心劳力的去做一件事但却没能把事情处理好的原因在于诚信不足。人无信则不立,对人对己都要讲究诚信。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向“下知有之”的最高境界去学习,制定好规则,让一切自然运转,尤其注意制定规则者本人也不可轻易破坏规则。接下来我们继续一起学习第十八章,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大的智慧的出现,是因为伪诈盛行;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就像第二章中提到的美丑善恶、高低长短都是相对出现的。美好的呈现是因为罪恶的衬托,贤能的出现是因为世事的混乱。仁义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品质,但它的提倡正是因为大道的废弛,因为社会上有不仁不义的事情出现。老子不是反对仁义,他在这里只是在阐述一个世界的本质。如果社会上所有人都按照道的规则来做事,所有人都无私无欲、利益众生,那么大家肯定会觉得仁义行事做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会有仁义这个概念在呢?仁义的出现,就证明了世界已经被分割为了二元的,事情既然有仁义的一面,也必然有不仁义的一面。同样的,大智慧、大圣贤的出现,是因为世间伪诈盛行;父慈子孝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中有六亲不和的现象;忠臣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混乱、邪僻争权。

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美好的一面所迷惑,美好总是伴随着不美好而生的。最美好的事物是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很难察觉的。就像上一章提到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亲而誉之,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好,但却比下知有之低了一个层次。

最好的仁义是大家都仁义做事,却都不感到自己的仁义;最高的智慧是大家都心灵纯净,却都不觉得自己有多高明;最大的孝慈是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爱护和尊重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却不感觉到自己的孝慈;最大的忠臣是让社会正常运转,每个人都恪尽职守,不需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讲到这里,想到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也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有多珍贵和美好。相反,世人通常认为的有价的、珍贵的东西,其实价值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水和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必备的两样东西,而我们却很难注意到他们的珍贵性,也许只有空气污染,水源匮乏的时候才能意识到他们的珍贵。最好的保养身体的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好好吃饭、适当运动、心情舒畅,而我们却特别容易忽略这个根本,往往热衷于去寻找各种珍贵的营养品和先进的医疗保健器材。最好最快的获得知识的方式就是去看书去思考,而不是花上很多钱去报一些特别贵的课程被人收割智商税。最好的感情是平淡、信任、不需要向对方证明什么,而不是看起来轰轰烈烈,为了让对方感动而做出很多壮烈的举动的情感。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