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7-2

原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前半部分我们一起学习了管理和修身的四层境界:下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那么为什么管理水平差异如此之大呢?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保持一个有效的管理呢?第十七章后半部分就给出了我们答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管理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会不相信他。最好管理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一切果都有因,一切外部的不幸都可以在自身找到原因。对于修身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诚信。管理的失效是因为缺少诚信,修身没有成效也是因为缺少诚信。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无法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的。对自己没有诚信,今日事总是拖到明日再做,那么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结果。自己决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到,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答应他人的事情,赴汤蹈火也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会失信于人。管理的基础在于信任,有信任的团队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管理者首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在队伍中树立个人威望。要做到信,就要制定好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要对所有人都适应,管理者不可自己破坏规则。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天子自己都开始不遵守礼乐。

制定好规则的管理将是非常轻松的管理,只需要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事情,就可以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赏罚分明。管理者不需要到处救火,不需要展现自己过人的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目的非常明确,也不会进退失据。

在一个好的框架和规则下,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有人都感到自由和轻松。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规则下合理适度的自由。规则的目的也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更好的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所以,好的规则不会让人感受到过度的束缚,会让人感觉事情本应如此。

按照好的规则办事,等到事情完成之后,人们就会感觉“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一切都是本应该发生,与上级管理有什么关系。这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我们甚至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上古时候的农民不需要杂七杂八的上级指导他们怎么播种,不需要上级给他们传达各种精神。他们只需要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待到收获时节,他们觉得这一切本应该如此,并没有感受到这是谁的恩赐。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