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在第十六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身明心之法。通过观复就能知道世界恒常不变的道理,然后就能容、公、王、天,最终与道合同、没身不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在第十七章中又讲了哪些人生哲理吧。
最上等的管理,人民只知道有个领导存在;稍次一级的管理,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管理他们的领导;再次一等的管理,人民畏惧管理他们的领导;更次一等的管理,人民轻蔑侮辱管理他们的领导。
第十七章主要讲了管理和修身的几层境界。对于《道德经》永远不要只从一个方面来理解,这本书讲的是世界最本源的一些规律,所以世界上方方面面的事情几乎都是适用的。不过应用最广的两个方面还是修身和组织管理。其实修身也是管理,一个人管理好了嘴巴,管理好了眼睛,管理好了耳朵,管理好了欲望,管理好了身体,管理好了时间,管理好了情绪就是修身很成功的人了。管理好了自己,了解了人性和天道,就可以把范围扩大到手管理一个家庭、公司、甚至国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一个逐步提高和扩大的个人追求的次序。
太上,就是至上、最好。这么一个管理的境界就是人民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但这个当领导的从来不随便发号施令,从来不彰显自己的功德,但一切都运转的很顺利,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职,各展其能。这样的圣人领导者,只是制定好了规则,从不干涉细节。这样的领导者古今罕见,也就尧舜禹这样的远古圣明之君有几分这样的风采。这样的人领导人民,就像大道领导世间万物一样,只把基本规则制定好,然后就任万物自己发展,没有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意志。
稍微低上一个层次的就稍微比较常见了。这样的人,大家都称赞他领导有方,也深受大家爱戴。他们的德行是可以被大家见到的,他们的恩惠是可以被称道的,所以大家才会亲而誉之。如果遇到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国家安定。遇到这样的人领导公司,业绩优秀,人事和谐,分工明确。遇到这样的人领导家庭,家庭和谐,生活富足,邻里和睦。可是这样的人一旦不在其位,他所开辟的稳定繁荣昌盛的局面将很有可能会面临瘫痪和崩塌。因为这样的一个组织,完全靠的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来保证组织正常有效的运转的。
再低上一个层次的管理就更常见了。在一个组织中,大家都畏惧他们的领导。这样的组织管理完全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学生害怕挨训所以完成作业,小孩害怕挨骂所以听爸妈话,员工害怕失业所以不敢违逆老板,人民害怕刑罚所以遵守规定。这样的管理虽然愚笨,但却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也还能正常运转。但是因为内部压力太大,所以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当面临挑战的时候非常容易土崩瓦解。
再低上一个层次就不能称之为有效的管理了。这样的组织中,大家的愤怒情绪已经战胜了恐惧。人民已经不再掩饰内心的愤怒,对管理者直接加以侮辱和反抗。如果一个国家到了这个阶段,就已经是大厦将倾。一个企业到了这个阶段,就马上要关门大吉。如果一个家庭到了这个阶段,就马上要分崩离析。
管理者们千万不要等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才警醒,一定要时刻反省自己、审视自己,防患于未然。当被领导的人开始有畏惧情绪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得,觉得自己了不起,而是要深刻反省,因为这时候离灾祸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