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6-1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第十五章讲了得道之人的几个特征:谨慎、机警、庄重、润物无声、朴实无华、心胸开阔、包容且不另类。老子在讲述完这些特质之后,不禁感叹知道易,行道难。谁能够浊以静之徐清?谁又能够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就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第十六章吧。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致虚极,守静笃”可谓是全文精华的总结。修行提高自身就是要去除一切妄念,使心灵复归于最初的纯净状态。佛家讲其实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相皆是人的妄想执着。所以人不可以着相,如果所见诸相非相,就可以见到如来本性。所见诸相非相就是道家说的至虚极。极致到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分别心,没有任何妄为。没有你我的分别,没有肤色、种族、性别、物种、阶级等一切分别。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所想所念,即是圣人所想所念。圣人与天地与百姓融为一体,天地万物即是圣人之心。到达至虚极,就可以破掉一切执着妄想,看到自己清净的初心,得证至高智慧。

纷繁的世界带动着我们的心时刻在变动,人们的大脑一刻不停的在受到干扰,一呼一吸之间就能有十万八千念。排除这些杂念就要“守静”,守静守到极致就是“守静笃”。水混了静放一段时间就能变得澄清。同样,人的心乱了,安静下来就能复归清明。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对待万物的繁衍生息、蓬勃生长,我们不能随着心动,而要细心观察事物背后的规律。世间一切都在循环往复的运转,一切发生过的事情还会再次发生。生命有生老病死,东西有成坏毁空,每一个轮转就是一个轮回。但死亡远远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枯黄的树叶落到泥土中,成为了树木的肥料,孕育着来年的新生。任何毁坏的东西都会进入大的循环,重新成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事物本质上并没有毁坏也没有新生,只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人们只注意到了终结的一瞬间,以为死亡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其实从出生下来,人们就不断的在走向死亡。产品自从被生产出来,就会不断的走向损坏。而死亡和损坏本身也蕴含着新的生机,在死亡的一瞬间就是重新回到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重新回到了这个循环,为新的诞生而铺垫。所以这一切变化都在不断的发生,从未终止也从不会终止,这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