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上一章讲了“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的智慧,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第十四章老子又讲了什么人生哲理。
无状无色,不可以看到,把它叫做“夷”;无声无响,不可以听到,把它叫做“希”;无形无相,不可以摸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这里老子又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探索,来观察到底“道”是什么样子的。“夷”、“希”、“微”是道的三个特征,道无名无相,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只能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问诘而得之。
也正是因为道的无状无相,无声无响,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世界上伟大的人都相信世界背后有一个终极规律在推动着世界的运转。释加牟尼把它称为“如来”,老子把它称为“道”,耶稣把它称为“上帝”,毛泽东把它称为“矛盾”,爱因斯坦把它称为“统一场论”。虽然名称和形式各有不同,但没有谁说自己见过听过或者摸过这个世界的本源力量,因为这个终极规律是无色、无状、无形、不可说、不可得、不可思议的。《金刚经》里说过“一切圣贤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指外在体现形式。
这种本源力量无从追究它的源头,它可能在我们这个宇宙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物理学家说我们这个宇宙起始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开始的那个点叫做“奇点”。“奇点”包含了我们整个宇宙的物质、能量和时间,它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引力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我们中国也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在盘古开天劈地之前世界一片混沌。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高山大海,一切都混而为一,也跟“奇点”的描述很像。这个“奇点”可能就包含宇宙的本源力量,虽然“奇点”之后的一切物理现象都可以用现代物理的规律来解释,但“奇点”从哪里来?“奇点”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自古至今人类对此都是好无头绪,可能已经完全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了。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道既有形有无形,它无处不在,却又毫无头绪。看不见、抓不到、摸不得,但道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老子给它进行了一个特别贴切的描述叫做“惚恍”,意思是若存若亡,仿佛能看到它,但仿佛又不能看到它。就跟“如来”这个词很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仿佛来了,又仿佛没来。让人无法真正的去描述,去捉摸。
虽然不可名状,但如果运用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道”的规律来指导实践,却总能够无往不利,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它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能够感知到这个虚无缥缈的“道”的存在,从而让人们前赴后继,去探究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道”并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有不同。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知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