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前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一切感官刺激都是虚妄的,多度贪婪都会伤害人的身心。接下来,我们看看老子在这一章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身处高位最大的忧患乃是自身。
开篇点题,宠和辱是一样的,无论受到侮辱还是宠爱都要当作受到惊吓一样。另外,又说身处高位最大的忧患乃是自身。这里看的我们一头雾水,不过老子紧随其后就开始解释这两句话。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为什么要把宠和辱都当作受到惊吓一样呢?一般人都喜欢宠而不喜欢辱,实际上有宠必然有辱。就像有无总是相伴而生一样,宠和辱是相生相对的两个概念。
一旦心中有了宠的概念,必然也就有了高下贵贱的分别。宠是高位俯视低位而施舍出的好。我们总是会听到我们很宠爱我们的狗,但却没有人说我们被我们的狗宠爱。因为,狗需要人的施舍,而人不需要狗的施舍。人一旦觉得自己得宠,先不要沾沾自得,你实际上已经处在了卑微的低位,人格上已经不平等了。处在低位的人时刻想要高位的人的赞同,放佛高位之人的认同就是他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然而永久的认同是不可能存在的,当这个认同不在的时候,就成了辱。
宠辱的分别根源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失衡,在于太在意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的看法。尤其人是在职场特别犯一个毛病,职场新人太过于在意领导、上级的看法,从而努力去迎合他们,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事实上,这些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吗?他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暴自弃吗?他人说你很厉害,你就膨胀了吗?那如果今天有人说你很棒,明天有人说你很差劲,那你岂不都要人格分裂了。所以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很多时候事情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内心。对事物要有自己清晰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也都没有恶贯满盈。有缺点、有优点,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是这样,上司是这样,国家元首也是这样。对于外界的评价不必太过在意,但我们内心要有一杆秤,知道自身的优缺点。对于优点要发挥,对于缺点要改进。君子博学日参醒乎己,我们学习进步不是为了给外界展示什么,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精神更饱满,心灵更纯净。
明天继续分析什么叫贵大患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