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一章讲了有无的道理。这一章其实还是在讲无,不过是从感官享受的角度来讲。
五彩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杂乱的声音,令人耳朵失灵;充满滋味的食物,令人的味觉出错;纵情骑马狩猎,令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道家讲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会让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和行妨。佛家讲五蕴皆空,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若能所见诸相非相,就能够见到如来本性。儒家讲克己复礼,也提倡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古代的先贤圣哲基本上都在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执着于感官享受。一切感官享受不但是空而不实的,而且还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五色不仅仅是指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而是包含一切眼睛见到的东西。一切新鲜的事物、美好的事物都能够勾起人们的占有欲和比较心。私欲轻则会让人们陷入想得而不能得的烦恼之中,重则会让人铤而走险去谋求对事物的占有。这句话也可以从养生角度来理解,各种颜色的刺激会让人的眼睛疲劳,从而会导致视力退化。
五音同样不仅仅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而是指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言论。杂乱的声音和言论让人无所适从,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对于同一件新闻热点,持有不同的观点的人相互攻讦,都在讲述自己的观念,黑白莫辨、混淆视听,让人不知所从。同样,这句话也可以从养生角度来理解,各种嘈杂的声音,让人的耳朵不堪其累,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五味同样不仅仅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而是指多种多样的美味。人们吃习惯了美味的东西,就想吃更有滋味的东西。吃了新鲜的东西,就会想要去品尝更加稀罕的东西。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味道追求的时候,就开始吃山珍野味。果子狸、穿山甲、猴脑、熊掌等都成了人们的盘中餐。首先,这种追求会让人味觉失灵,一旦味蕾习惯了重口味的东西,再吃五谷杂粮就让人失去了兴趣。其次,这种追求会让人更加追逐感官享受,从而成为身体和欲望的奴隶。然后,这种追求会伤害人的身体,各种调味料都其实是由中药衍伸而来都有其偏性,吃多了会让人生病。最后,这种追求特别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口蹄疫、狂犬病、犬瘟热、登革热、艾博拉病毒、_SARA_等冠状病毒等都与人类吃野生动物有关。
驰骋田猎代表一切可以让人感觉到刺激的事物,比如打游戏、黄赌毒、飙车、打猎、极限运动等。纵情放肆会让人瞬间产生大量多巴胺,从而让人感觉到愉悦。而这种愉悦的体验,会让人对这种刺激产生成瘾依赖。不禁感叹多少人因为想要追寻这种一瞬间的愉悦而丢掉了卿卿性命。
难得之货代指一切稀缺资源(美貌、高贵的身份、奢侈品、金钱等),它们同样会让人心理失衡。稀缺资源的属性注定了它不可能被每个人可以轻易得到。人这个动物有个很奇怪的属性,就是周围人都没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哪怕缺衣少食,都可以活得心安理得。而一旦周围的人都拥有一样东西而自己没有的时候,哪怕锦衣玉食,都觉得少了点什么。得不到而想得的时候,人们就会铤而走险,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这个东西。有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整容,有些人冒着对身体伤害的风险来节食,有些人为了获得金钱而贩毒走私,有些人为了获得高位而阿谀奉承。这一切丑恶现象的根源都是因为难得之货把人心弄的失衡了。
所以,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腹指的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目指的是多欲奢侈的一种生活方式。圣人只求吃饱穿暖,不求声色犬马、纵情享受。
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快乐。而圣人看到了声色享受带来的快乐是不可持久的,所以转而追求一种更加永恒的快乐,一种内心富足而产生的终极快乐。这种快乐不由感觉享受而来,而是由对这个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来,由对欲望和自身的克制而来,由对天下的慈悲而来。所以圣人反对声色享受这种短视行为,而用修身明理来证得终极智慧,从而获得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