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1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衆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七章中老子从观察天地中得到启发,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圣人效法天地,无我无私,最终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第八章,老子继续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来体会道的特征。

最美好的事物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但却不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

老子非常推崇水的德行,后文章也会反复提及。那么老子为什么这个推崇水德呢?

首先,水善于利益万物,但却从不为自己而争。世间万物没有可以离开水而存活的,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可以几天不吃饭还可以活下来,但如果没有水,很快就不行了。可以说,水几乎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但水却从来没有表彰过自己的功劳,也没有向万物索要过一分回报。永远都在地球上周而复始的循环,默默付出,从来不为自己而争。

第二,水可以随物就形,容器是什么样,它就变成什么形状。但只要去除外界束缚,水又回变回原来的状态。顺从外界环境,但却从不被外界环境真正影响改变。也许这就是和光同尘、外圆内方、通流而不合污的体现吧。

第三,水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观察就可以发现,水最喜欢往低处流,而且从不躲避污垢。水避高趋下,除污纳垢,体现的是一种谦虚,一种伟大。普通人都争相往上走,去获得功名利禄。而圣人却走向老百姓,去了解并且解决他们的疾苦,不为自己而谋私利。

第四,水是刚柔并济的。滴水可以穿石,洪水可以决堤,说明水不是一味的柔弱,而是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小人为自己的利益相争,可以陷害无辜忠良。圣人不但不为自己争,而且可以为了万民而赴死。

第五,水又是包容的。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大海汇聚团结了一切可以汇聚的河流,从不高傲自大,从而会纳百川,壮大了自己。

正是因为水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老子非常推崇水的德行,认为水是世间万物最接近于道的事物了。


下一篇文章会继续分析第七章的后半部分,来看看我们应该怎么效法水德。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