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2

原文: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前半节分析了天地为什么能够恒久存在。老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因为天地不自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命的,也不为自己而生,所以才能够长生。那么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呢?老子接下来就把这个概念拓展到了人。

所以圣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考虑,反而却成为天下的楷模;把自己的危亡置之度外,反而得以生存。正因为他的无私,反而让他获益,成就了他的私。

天地不自生,反而能长久;圣人不为己,反而能成其私。这真是一种不争而争的大智慧,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普通人的为名为利的争夺,是能让人看出来的争,其实是比较愚蠢的争夺方式。这里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大部分阿哥们都对皇位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真是斗得你死我活,在利益面前上演了一部宫廷大戏。然而只有四皇子胤禛深谙“不争是争,争是不争”的道理,对皇位表现的毫不在意,只是一门心思替他父皇分忧解难,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在忙碌之余,也只是耕田种地,作诗赏花。最终在白热化的皇子斗争中得以保全自身,并且让父皇感觉到了他是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最终凭着这种不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夺得了皇位。

看到这里,有人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我觉得这是误会了老子的真实意思。老子在前面提到了,天地不自生,所以长生。天地不自生,不是假装不为自己考虑,而是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分别心,是非常纯粹的。圣人也是如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不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大的利益,而是发自本心的一种做法,圣人无私这是圣人的行动,而成其私,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成其私的结果,也不是圣人无私做事的目的。事实上,圣人对于这个私与不私的结果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为什么我说前面那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呢,因为这可能会误导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我只能说,这可以是道的一种运用,但老子更希望大家效法天地,做一个纯粹的没有分别心的人,一个不为己而谋利的圣贤之人。退一步讲就算是为了最终目的而委曲求全,不争而争,也不能算是个阴谋,这应该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阳谋。有几个人在巨大利益面前可以保持这种不争而争的平稳心态呢?如果心里一直想着我要争,最后做出来的却是不争,又有几个人不会人格撕裂呢?所以说,就算胤禛为了得到皇位做出的不争而争的姿态,在康熙帝看来已经超出其他几位阿哥很多了。


总结一下,第七章老子观察天地,得出他们可以长久存在的秘密在于不自生。所以圣人都效法天地,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将自己的私利放在最后,然而结果却是因为圣人的无私,最终成就了他们的私。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