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1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上一章中,老子从有无的道理衍生出了无为的道理。这一章延续前文,继续讲述道在生活中的体现。

不崇尚贤能之人,使人民不争斗;不看重难得稀有之物,使人民不为盗贼;不显露引起贪欲之物,使人民心不乱。

不尊贤者的虚名,人们就不会争相攀比。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不要学习贤者,而是说不要崇尚贤者,不要有分别心。心中如果有了贤与不肖的区别,那么人们就会争相去做一些符合贤的表象的事情,从而引来比较争斗之心,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离真正的“贤”就相去甚远了。《金刚经》也提到:“若菩萨有我相、人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基本跟这里是一个意思。所以说,大智慧都是相通的。

社会不看重稀有难得之物,民众就不会绞尽脑汁去获取这些东西。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很多稀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不过人们就是想得到它。这些东西包括贵金属、珠宝、钻石、奢侈品牌的包、虎皮、熊掌等。人们想得到这些难得之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抬高了这个物品的价值,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会有一种虚幻的高贵感。东西有了好坏贵贱之后,人们就会绞尽脑汁去得到这些不容易得到的“珍贵”东西,一旦正常途径得不到,歪主意就来了。所以只有不过分看重这些难得之货,人心就不会失衡,也就不会有成为盗贼的可能。

人们看到美食佳肴,就有吃的欲望;听到婉转悠扬的歌曲,就有听的欲望;看到名车宝马,就有占有的欲望。现代都市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几乎每一条广告都在劝你及时享乐。但中国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人这种生物,永远不会满足,好了还想更好。比如当年秦始皇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不可谓不极尽人间之奢华,但在得到了这一切之后,还想要长生不老、子孙万世继承帝业。欲望可怕的地方在于,在欲望面前,人最容易迷失自我。很多贪官的落马,都是被欲望诱惑,从而走上不归路的。三国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刘备,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他能把控住自己的欲望。他在吴国的那段时间,尽管面对各种美酒佳肴宫殿美女的诱惑,他仍然没有忘掉自己要匡扶汉室的志向。从种种细节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不在小,所以曹操才会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