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2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前文讲到善恶美丑难易高低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标准都是比较的结果,强调了美就出现了恶,强调了善就出现了不善。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老子就给出了答案。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化人。

首先解释一下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无为这件事还很难做到。对自身来说,无为是指没有“为”这个概念在做事,这里就跟《金刚经》中提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意思非常接近。圣人身体力行地在践行真理,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心中并没有一个好坏美丑的标准,没有分别心,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有美德的事情。同样的,圣人也就不会用言语来告诉大家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一旦有了正确的做法,必然就会出现不正确的做法。圣人用行为感召人,但却不会制定标准。

另一层意思是指圣人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不会妄为来做事。对于社会中的种种行为,圣人的心非常包容。他们不会去制定一个善恶美丑的特定标准,也不会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去打压,对于符合标准的去赞扬。因为圣人知道任何标准都有两面性,不能完全绝对化。这就提醒管理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少生优育可以提高人均的资源分配量,但同时也会较少社会中的劳动力总量。如果只考虑到事情好的一面,当副作用来的时候,还得再次手忙脚乱、拨乱反正。

世间的万物生长兴起了而不推辞,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养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这里的几句是在解释什么是无为。先解释一下“辞”,辞就是推辞、拒绝的意思。首先,对于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老子的见解是要完全随应万物,不强加干涉,这是第一种不为。因为万事万物自然有其自己的规律,就像四季轮转、日夜变换,过了最热的盛夏,自然天气就开始转凉;度过了最黑暗的夜晚,太阳就会照耀大地。

生养了万物不据为己有,这是第二种无为。家里有了小宝宝的朋友,不要有小孩子是从我肚子里生的,所以要听我的话的这种想法。还有一些公司老板,也不可有员工是我的私有财产,一切都要听老板安排这种想法。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另外还要为而不恃。为而不恃,就是做了一件事而不自恃自己做了这件事。比如说一个人做了好事,做完之后这件事就结束了,就要把事情忘掉。人总会放大自己的付出,而忽略他人的付出。一旦自己付出了,而对方没有给出自己期望的回报,本来有功德的事情,也就没有功德了,甚至还有可能生出怨恨之心。

最后还要做到功成而弗居。中国古代有尧舜禹这样的圣人,现代有华盛顿、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他们伟大,就是因为他在获得最高权位之后,不自恃自己在位时的功绩,不贪恋权位不为己谋私,在位之时行帝道,得人心。(帝道,是指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了点功绩成就,也不要自居功劳,而夸夸其谈。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团队集体努力合作的结果,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当过于强调自己的功劳的时候,其他人的功劳就会被抹杀掉了,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磋商,从而有可能导致一些团队内部问题,甚至高位者会因失去民心而垮台。其实本质来说,根本就没有功德、成功、行善等等这回事。一切都不过是分别心在起作用,一切不过都是人们的执念。

所以最后就总结说,正因为不自恃自己的功绩,真正的“道”才不会远离这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第二章节到这里就讲完了,总结一下,这一章讲了做人做事应该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来说,要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做到这些,才算走在正“道”上。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