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上一章开宗明义讲了可道之道非恒道,可名之名非恒名,故世人不可执着于名相。有无的道理是世界的根本,是非常玄妙深远的,从有无的规律中可以窥探到道的秘密。从第二章开始,《道德经》将展开来说道的原理和具体表现。
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这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善之为善,这就不善了。
前文的有和无代表事物的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这里有和无又可以扩展为美和恶,善和不善等等的事物的对立面。美和善的存在正是因为恶和不善的存在而产生的,有了美的标准必然就会有恶的标准,有了善的标准必然有了不善的标准。所以说任何标榜的正义美好都是从不美好中产生出来的。如果大家都尊老爱幼,知书达理,那么这些我们看起来的美德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怎么还需要社会花大力气去提倡呢?正是因为社会中这些我们认为不美好的存在,才需要去提倡一些我们认为美好的存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对于任何人的褒奖,其实都是对于另一些人的批判。对于某个人一方面的褒奖,也同样是对这个人另一方面的批判。2)社会中越是提倡的东西,也越是社会中缺少的东西。比如社会舆论鼓励生育,就说明生育率低下;社会舆论鼓励年轻人去西部发展,说明年轻人不愿意去西部就业。3)从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越是夸耀自己的头衔,越是对自己真实水平感到心虚;越是夸耀自己的外在,越是对自己的内在感到拿不出手;越是表现的自负,也同时在某些方面会越是自卑。
另外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如果全天下人都知道一个事物的美好了,那么这个美好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比如连邻居大妈都知道股市可以抄底赚钱的时候,基本是也是股市最危险的时候了。身边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考取研究生的时候,那么研究生的光环也就是要消失的时候了。
美丑善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他们都是可以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比如龙涎香作为香水的定型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香的东西了,可是这种东西却是伴随着鲸鱼的呕吐物或者粪便一起产生的。以前要打倒资本主义,现在要开放市场经济;以前提倡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现在又提倡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社会在变,标准也在变。这里跟《金刚经》里的意思很接近,同样是在说,不要太执迷于事物相状,要看清背后的规律。
所以说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对立而形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对立而表现的,高和下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是相互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对立而出现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但都不会是独立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有,何谈无的存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就像前面提到的善恶美丑一样,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如果找到那个平衡点、转化点,就找到了道。
如果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少,那是因为没有见到比自己更加贫穷的人。如果觉得自己水平高,那是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会觉得自己的命运特别差,比如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研究生不免学费了;要到工作的时候,工作不包分配了;等到该买房的时候,楼市价格一飞冲天了。其实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机遇,也同时有自己的社会问题。如果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找到机遇并加以利用,总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许在你看到这个不好的一面的时候,很多人正在加以利用,并因此获得了自己的机会。比如工作虽然不包分配,但也刚好可以有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的自由,不必受到限制。房价上涨让一批人买不起房的同时,也让一批人的财富迅速得到增值。
在有中寻无,在难中寻易,在长中寻短,就可以突破现有的局限,改变一些自己的固有认知。凡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的和容易的做好了,大的和难的也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