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2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


前文讲了可道之道不是恒道,可名之名不是恒名。无名无形是事物的根本,有名有形使事物得以有功用。接着原文继续分析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

所以常常保持无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妙要,常常保持有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归趣。

本句自古有两种断句的争论。第一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

第二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中的妙要。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回的。

我个人来说更倾向于第一种断句,因为前文一直在说有和无,还没有提到欲望这个概念,所以根据句意来说,应该是第一种断句方式更为合理。当然理解为第二种也没有太大关系,本质上来说,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保持空灵的无欲无求的状态,就能撇开自身的欲望和情绪来真正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掺杂了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就特别容易迷失自己,就会倾向于相信事物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样子发展。保持有知有欲的状态,就可以寻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知道事物的走向。只有深入钻研一件事,才能了解和找到这样东西的属性,从而知道这件事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有和无是同出于一个本源,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不同名相的两个概念,都可被称作玄。它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玄之又玄,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虽然有和无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又不可割裂开来。有无是相生相随的,后面的章节也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气看起来是无的,但却充斥着各种气体分子,气体分子看起来是实体的,但原子核所占空间的比例仅仅像在一个大足球场放了一个足球,剩余的空间又都是空虚的。有和无的概念解释起来真的是玄妙非凡,几乎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有和无来理解,所以才会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比如一个房子,只有内部空着的时候,才可以住人。如果完全是个实体,就失去了它的功用(住人);如果完全是虚无的,也同样失去了它的住人的功用。还有我们的时间安排,如果被琐事塞的满满的,就不能腾出时间来学习新的东西,从而反思提高进步;相反,如果完全空着大把的时间,又会觉得空虚,不知道自己方向在哪里,该做些什么。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说,有无不可偏废,有无相结合,求中庸之道,做事做人才能符合道,也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把握了有无的规律,就把握住了宇宙万物的奥妙的总门。


第一章开宗明义讲出了《道德经》的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可道之道非恒道,可名之名非恒名。不可执迷于名相,重要的是名相之后的道理和规律。另外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那就是有和无的概念,掌握好有和无,就算是掌握了所有法门的关键所在。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