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说在前面的话:《道德经》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国学经典。在真正研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多次听说过这本书。尤其是看《曾国藩》的时候,里面多次提到《道德经》。曾国藩在研读此书之后发生的蜕变,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神奇的魅力。还有著名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多次曾在公开场合提及《道德经》是他的生命之书。第一次认真逐句研读这本书是在三年前,当时就被这部神奇的经典震惊到了。读完之后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了我的灵魂,抽丝剥茧般把我思想中的杂质去除了出去,也用一个更高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外一面。后面反复读了很多次,也曾看了多家的注解,至今我都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道德经》里面说了什么。我相信每一个人读完之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都会领悟到自己的道。
在内容上来说,《道德经》跟佛教的很多般若部的经书内容很像,都是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但我感觉《道德经》相对来说更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因为对于经典来说每个文字都可以承载很多的含义,翻译过的文字无论多美妙都会失去很多他本来的意思。《道德经》是用我们自己的文字写成的,而汉字几千年来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所以理解起来就会相对更加容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道德经》的世界吧~
可道之道,不是恒久不变的大道。可名之名,不是自然常在之名。
每一个可以被说出来、被规定、被写下来的规矩和道理,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道。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这些规矩、道理都会发生变化。以前看起来对的,现在不一定对。国内看起来适用的,国外看来不一定能接受。比如秦汉以前讲究周礼和井田制度,但放到现在肯定是不适应的。所以说,要有辩证思维,适用于别人的,不一定适用于自己,要多加思考,才能辨明是非。
可名之名,也不是自然常在之名。这个名可以理解为名称,也可以理解为名望。世间的任何事物的命名都是人来命名的,这个名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功用,方便人们交流。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已经忘了名本身的意义,给了名太多的附加属性。分别之心都是由此而来。但是,真的有那么多不同吗?所谓的好坏美丑高低大小,都是相对的,完全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比如说,唐代以胖为美,而现代以瘦为美。现代的女孩子听说被人评价自己胖,感觉是在贬低自己,侮辱自己,但如果放到唐代,我相信听到说自己胖的女孩子应该会觉得是在夸自己。胖瘦本身并没有任何附加意义,只是一个属性,而人们的分别心给了它附加意义。
无名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一切都处在混沌之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以是无分别的,无名的。现代物理学也证实,万物的本质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所组成的,其实并无差别。所以无差别,就没有所谓的名,这才是天地开始本来的样子。
有了名之后,就有了万物的分别。一切物体或者生命随着微小粒子的排列组合不同,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过程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世间万物。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人从孕育到生长的过程。在胚胎干细胞分裂之前,所有的细胞的属性都是一样的,这时候就是无名的。但随着细胞的分裂生长,干细胞演变成了身体各个组织,比如肝脏、骨头、皮肤等等,从这里开始就有了名相的区分。
然后随着细胞分裂,一个小生命也就诞生了。在诞生之初,所有的小孩脑袋里都是空的,这时候也是无差别的,不会说这个小孩是科学家,另一个是医生,所以这时候又可以说是无名的。小孩子在不同的社会家庭环境中成长,被教育成了拥有不同性格不同技能的成年人,我们就会给这个人加上很多名,比如科学家、政治家、好人、坏人等等。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有名的状态了。人本质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一个个标签名相又都是被环境、自身、家庭等等孕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