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11

原文: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君子对于谋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害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对于道义所在,又勇于担当。君子贫穷却志向广大,富贵却恭敬有礼,气定神闲却血气充盈,整日劳倦却容色不枯老,发怒的时候不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不过分赏赐。

这里讲了君子的几个特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知荣辱,知退进;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做事不过分,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与人,求中庸之道。如果能做到这些,可以说是一个君子了。

君子贫穷却志向广大,是因为尊崇仁爱;富贵而恭敬有礼,是不以势骄人;气定神闲却血气不衰,是按照礼仪所宜去做;劳累的时候却容色不枯老,是注重礼仪;发怒的时候不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不过分赏赐,是能以礼法克制私意。

这里讲了君子为何能做到这些。因为崇尚仁爱,所以志向广大,也是老子说的“慈故能勇”。一个人只有心怀仁慈,才能有更大的格局,心怀天下受苦受难之人,从而才有可能作出一番事业。不以财势骄人,说明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金钱名望地位都是身外物,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做事张弛有度,有规划,有取舍,谦谦君子,不会慌里慌张。另外,君子喜怒不过于形于色,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发怒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过分赏赐他人。这样有求与你或有怨与你的人,就不会钻空子,通过情绪来利用你。

《尚书》说:“不要凭着个人的喜好办事,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不要凭着个人的憎恶办事,要遵照先王的礼仪去做。”者是说君子能用公义战胜私意了。

真正的高人是制定规则的人,在一个好的规则下,所有人做事做人都有所依据,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时期就会得到应有的酬劳。在中国古代,这个最好的规则,就是圣人制定的礼法,如果所有人按照这个礼法来做,当时的世界应该也是长幼有序,母慈子孝。时代变了,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等等的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显然圣人的礼法已经不适应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正处于一个剧变时代,旧的制度还在发挥着影响,新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世界大国都在角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会把自己的价值观输出给其他国家,未来的走向现在还没有完全明朗。生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多方思考,从而更加接近世界的真实面貌,不会被一种固有而统一的观念所束缚。生在这个时代同时又是不幸的,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让我们有时候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思考,从流传了千年的典籍中汲取智慧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思维训练方式。既然能够经历千年时间的考验,其中必有过人之处。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也要采取思辨的方式,去仔细考量是不是适应于我们这个时代。从历史书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人性这几千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人性的丑恶和善良一直不断的在历史中重复上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修身(修心、修德、修智慧)还是很重要的,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被情绪所蒙蔽,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从而成为一个可以在社会中顶天立地的伟岸君子。


这是《荀子·修身》的最后一节了,不知不觉已经学习完了《金刚经》还有《荀子·修身》两部经典。接下来可能会继续写一些《道德经》、《论语》或是《心经》之类的经典。更新速度可能会略微变慢,因为随着经济的重启,在家的悠闲时光也要结束了。但学习不会停止,会一直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让自己更为更好的人。小伙伴们一起加油~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