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爱好礼法而能依其行事的,是士;意志坚定,而又亲身实践的,是君子;思虑敏捷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无所适从;有礼法,却不知其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明事类,精确把握它的具体规则,然后才能优游不迫,得心应手。
首先要做一个士,才能做君子,而后做圣人。知礼懂法,且意志坚定的去践行,这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但想要不迷惑,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的,就得去追求大道,掌握背后规律,多问几个为什么。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这里的观点我并不是十分同意。遵守礼法、顺从老师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是美德。但现代社会更加复杂多样,凡事不可盲从,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社会正处在剧变时期,统一的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旧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坍塌,各种价值观并存。人在这个时代还是要多学习各家学说,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适合自己的,从而对社会本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形成自己的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个人觉得,评价一种学说观点适不适合自己,要从这个学说有没有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更幸福来评判。如果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幸福,那么这学说就是有价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盲从。
当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这里的老师解释为在某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的人,那么这么说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像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就会让自己更有智慧,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成就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