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良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但是,如果用有限的气力要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赶起来没完没了,那么即使劣马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不能赶上千里马啊!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
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使资质较差的劣马总有一天可以追赶上日行千里的良驹。所以君子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如果立好了志向,就按照自己的节奏往目标走去,不要左顾右盼,对自己产生怀疑。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可以到达那个想要到达的地方。
不认识道路的人,是去走那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呢?还是有所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辨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们,是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有所节制啊。那些怪异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是君子并不去做,也是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有所节制。
“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指战国名家惠施、公孙龙的学说,有坚石非石、白马非马;同者异、异者同;空间无限等命题。如果一个人不确定自己要走的路,每个有用无用的问题都要研究,都去花费自己宝贵的精力,那么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君子要学会有所节制,把有限的生命花费在值得关注的事情上。
所以古语相传:“学习就像行路,当别人停下来等待我的时候,我就努力赶上去,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晚,怎么不能一同到达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那么即使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土一层一层不停堆积起来,山丘也能够堆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不停的去积累,确定好的那个目的地有一天总能到达。如果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样事情都不会深入,最后白白浪费了精力,什么也不会做成。
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那样悬殊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超过别人的。
人的生理必然会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不会大到足以绝对的影响结果。更多的差异来自于人性格中有没有韧性,做事坚持不懈,资质好与不好的人最终都会到达终点。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人,目标和理想总是很不错,但从未见他真正行动起来。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除了十年前,就是现在。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把目标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