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一品是《金刚经》的最后一品,继续对本经作了概括性总结。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装满无数无量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另有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对此经甚至其中的四句偈来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功德胜过前面那个人。如何为人演说呢?不要执着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呢?”

这里再次提到了为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前面已经多次提及,这里不再赘述。另外还提到了如何为人演说经中义理。佛陀用了八个字来概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意思是说没有固定的给人解说的方式,要根据演说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能让对方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演说欲望,滔滔不绝的阿弥陀佛讲个不停。虽然方式会有改变,但那个佛法又是如如不动的,佛法的根本义理不会发生变化。

“一切有为法,就像梦幻泡影,像露珠又像闪电,应当这样来观看。”

这里是在解释为什么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一切的有为法,一切自然规律,生存法则,或者说人们认定的真理,就像梦境、幻觉、泡沫、影子、露珠和闪电一样,亦真亦幻、稍纵即逝、变化无常。对于一切法应当这样来观想。

首先说梦观。人们在做梦的时候,会觉得一切是真实的。但醒来之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人生也是如此,执着于什么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执着的事情是最正确的真理。一旦醒来,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真理也不过是像一场梦一样虚幻。还有一点,就像梦是现实的映射,我们执着的某种法,也是这个世界真理的一个方面,一种映射。比如,当年物理学界对光是粒子还是波争论不休,各个学派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观点各种证据。但最后的结果表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和颗粒性都只是真实的一个方面。对于梦境,我觉得电影《盗梦空间》给我的启发比较大,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其次说幻观。幻境也是不真实的,但在被幻境迷惑的人来看,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比如沙漠中会看到海市蜃楼、绿洲的幻境。还有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会幻想出各种不真实的存在。相对于梦境来说,幻更像是当下的执迷。这个可以参照电影《美丽心灵》,里面的主人公被精神疾病多年,总会幻想出不存在的人,最后认清了幻像,跟幻像达成和解。

再次说泡观。我们小时候都吹过肥皂泡,就会发现泡泡是转瞬即逝的。真理也是如此,过去适用的真理,现在不一定还适用,所以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当年一纸文凭等于找到好工作,现在时代变了,只凭文凭很难找到好工作。所以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努力打磨自身技能,让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然后说影观。影子是自身的映射,这跟前面说的梦是现实的映射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理,只是终极真理的一个投影,一个方面。而且影子还有一个特点,会随着光源变化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下,影子会有长短明暗的变化。这就跟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一样,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就像前阵子有个话题特别火,说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要我说,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对于一个刚好凭借着文凭,拿到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机会的人来说,学历对他来说就特别重要。但对于一个没学历,但凭借自己本事,在社会中努力打拼,获得了成就的人来说,能力对他就更重要了。所以,事无绝对,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再然后说露观。露水的最大特点就是转瞬即逝。前一分钟还真实不虚,后一分钟可能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个跟泡泡有点像。

最后说电观。电就是闪电,跟泡泡、露水一样也是转瞬即逝。而且闪电的产生是两朵云碰到一起摩擦产生的偶然而又必然的结果。这就像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因缘而生转瞬既逝。只不过闪电的存在时间,对于我们人的感知来说更短。但我们人类的几十年生命,对于宇宙来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一晃就过去的事情。

佛说完这部经,长老须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罗,听罢此经,全都非常高兴,并且从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这部经。

到这里这部经书就算是结尾了。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都有生灭。讲法有始就有终,人生有生就有死。讲法有终,但佛法无边。希望每个人在修行的路上不停歇,都可以得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