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上一品佛陀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这个本来面貌也正解释了为什么不要着实相,也不要着空相。这一品是《金刚经》全文的倒数第二品。经书马上要接近尾声了,佛陀在最后两品中,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佛法的义理了吗?”“没有,世尊,这个人没有理解您所说的佛法的义理。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姑且称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从须菩提开篇问的两个问题开始(即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他们的心,如何降伏妄心?),世尊一直讲到现在,最大的一个观点就是告诉众生不要着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讲了这么多之后,如果心里对四相产生了固有形象,心中就会生起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这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法在说什么。上一品讲到,整个世界都即是虚无也是实有的,执着于一点是不可能真正看清世界的本来面貌的。我、人、众生、寿者本源来讲其实都是相同的,又哪里有什么分别呢?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一合相,由最基本的物质组成的现有的相貌,也只是和合而生的一个结果。这个合相姑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了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的法,应当这样觉知,这样看待,这样信奉和理解,即对法相不产生固定的执着。须菩提,我所说的法相,也不是法相,只是叫做法相。”

法相就是对于佛法或者真理有固定的形象,固定的看法。世界本来就没有对于所有人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固定的真理。前面也说过,没有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法门。真正的菩提心大智慧就是在内心无私欲,无杂念,众生平等的基础上生出的清净心。偏执于经书上面说的佛法,就是法执,这也是执念,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偏执于相信任何写下来的固定道理,都不可能得到圆满大智慧,看清世界的真相。

从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发现,无知往往和偏执联系在一起,智慧和包容又往往联系在一起。哪有什么固定的好,哪有什么固定的真理。无论什么现实状态下都能转变心态,让自己舒心,就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再坏的一件事,总有它好的一面。所以生活中要有平常心,全面正确的看待事物的两面性。不要被自己主观的意愿和想法蒙蔽,如果总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积极的一面,那么生活就能更加幸福。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