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上一品说到要心无所住,而行布施。居中而行,不着有,不着空,方可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无上福德。这一品继续承接上文,接着讲佛法的境界。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们不了解我所说的佛法的义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如来,就是没有所来,也没有所去,所以叫做如来。”
题目中的“威仪”是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之相。“寂静”是非动非静,寂然之体。威仪寂静就是一切威仪都是非动非静,无来无去。如果看如来还有来去坐卧,就是还有着相。如来本性就是无来无去,是世界的本源和本质规律,一切外在的都在成坏毁空,唯有这个如来本性是如如不动。
前文说如来不可观,但又非无相。不可执着于相,也不可说诸法断灭。要知道,相由心生,是法的外在体现,但又不可只凭相而观如来。佛法的境界就是心无所住,而行布施。菩萨利益众生而心中无有所求,才能得成于忍,参透诸法如意。也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踰己,一动一卧都蕴含着佛法。但这又只是佛法的外在体现,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那个真如本性,世界本质规律,无来又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