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前面讲到了不要着实相,也不要着空相。有无相生,空实一体。入世做事不可太执着,也不可太虚无飘渺。应该居中而行,不偏不倚。心无所住,而行于布施。踏踏实实做利益众生的事,但不生出任何妄想贪念之心。这一品接着上文,继续在解释这个概念。

“须菩提,假如有菩萨用装满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另有人懂得一切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得证无生法忍(无有生灭,诸法受忍),这个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菩萨的功德。这是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答佛道:“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做的福德,不应该贪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这里再次用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来进行比喻,说明不住相布施的功德。学佛不要以贪受福德为目的。读到这里我觉得《金刚经》跟《道德经》中所讲的智慧是非常相像的。就像前文提到的,一切圣贤,皆以有为法而有差别。这里的含义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做了利益众生的事情,而不贪著功德,才是至高的功德。也可以用另一句来说明“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功德,是天下人都不可以比拟的功德。贪著福德而去布施,其实是没有福德的。佛的胸怀是广大的,同时看待众生又是平等的。所以,站在这样的高度看事物,是没有度化众生,也没有得到福德这种概念的。

这里再讲一下无生法忍,字面解释是无有生灭,诸法受忍。《大智度论》里面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华严经》中解释的更加详细 “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所以这样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在无生无灭中,参透一切相,得证如来智慧。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