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中午、下午又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像这样用百千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用身命来做布施;还有一个人,听到这部经,产生信心,毫不怀疑,那他的福德胜过前面那个人。何况还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经。须菩提,概括来说,这部经有着难以想象、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所以佛陀用身命布施来比喻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这一次的比喻跟前文提到的用金银财宝布施的比喻相比给人的冲击感更加强烈。就是用无限时间无数身命来布施也不如理解真理来的福德大。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劫”是佛教的一个时间长度的概念。“劫”分三等:小劫、中劫、大劫。根据《大智度论》的算法,一小劫约为1680万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约3.3亿年,四中劫为一大劫,约为13亿年。四个中劫包含了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成是世界的形成期,住是世界的壮盛期,坏是世界的老死期,空是世界的毁灭期。世界有成住坏空,人也有生老病死。任何有形的东西都脱离不开这四个阶段。所以一切都是无常,唯有不断的变化才是唯一永恒不变的。

“如来是为发愿修习大乘的人来说这部经的。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书,并且广泛为人解说,如来便能完全知道、完全看到这个人能够修成不可量、不可称、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就可修成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佛法。”

对于修习大乘的人来说,修习的是菩萨道,菩萨的意思前文提过,就是上求佛法,下度众生,所以除了度己还要度人。自己得了无上智慧还不算,还要把这种智慧教给他人。在《金刚经》中反复提到,这部经给他人解说的功德是无边无量的,正是典型的大乘佛法风格。与之相对应的是“小乘佛法”,但“小乘佛法”是大乘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种贬称,修习者本人并不认同“小乘”这一说法。但本质来说这一派的根本还是在度己。我自己的观点来说,佛法并无高低,有了高低,就是着了相。有能者度人,无能者度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在小法中自得其乐的人,还是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之见,那他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这部经。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他。都应该把这里当作是佛塔,都应该恭敬,围绕他作礼,用各种香和花撒在这个地方。”

虽然佛法从根本来说无大乘小乘之分,但在小法中自得其乐的人,是还没有真正领悟佛法。大小乘只是不同状态,但有能力度人,而不去度人,却自得其乐,不可以说得了真法。既然自得其乐,说明还有我见,有了我见,就有了一切分别心。对于修得了无上智慧,并且还能够给他人解说,这样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我们应该心怀敬意。

世间、天、人、阿修罗在十二品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参考我的之前的文章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