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上)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上一品中佛陀给这部经取名为《金刚经》,并且告诉了人们修持的方法。虽然这部经名称为《金刚经》,但不可执着于经文本身。警告世人,没有定法叫做佛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对名相太过看重,要去真正理解佛陀要表达的义理。这一品继续阐释不应着相的义理。但因为经文较长,就分为了两部分来讲解。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此经,深深的领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悲悯而泣,对佛说到:“真是少有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如此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习慧眼以来,从来没听倒过如此经文。世尊,如果有人听到此经能够对佛所说的义理产生信心,并且生出清净心,那么就能够看清楚真正的实相。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成就了世上第一的罕见的功德。” 这里讲到,须菩提听完之后,对此经大加赞赏。并且说到,如果有人能够真正听懂这篇经文所讲,就能够对佛法产生信心,生出无上平等心、智慧心、清净心。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有经书600卷。般若部的所有经典浓缩到五千字,就是一部《金刚经》。所以《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经。如果真正读懂《金刚经》那么就能够成就无上功德。所谓的功德,并不是世人所说的被人称赞的功德,而是能够看到实相,生出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一种大机缘。

“世尊,这实相,就是看一切相都不是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实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您解说这部经典,由产生信心,理解义理,再进行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难了。如果在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解受持,这人也就成为世上第一少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没有人、我、众生、寿者相。”“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人、众生、寿者相其实就是非相。为什么呢?远离一切相,就叫做佛。”

这里提到了佛和众生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远离一切相,远离了一切相就可以称为佛。佛不是我们供起来的那个雕像,佛也不会因为给他献了花烧了香就会满足信徒的愿望。佛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于每个人的自明自觉。《道德经》里面说最接近道的是刚出生的小孩儿。如果观察小孩,就可以发现,他们没有我的概念,没有什么是好的的概念,没有虚荣心,没有分别心。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虽然这么没心没肺,但每个人都对小孩子充满了喜爱。人刚生出来的时候的那个状态,最接近实相,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得向小孩子学习。每个人在社会中成长,就是红尘炼心的过程,经历过社会上的各种挫折,各种诱惑,最后再返璞归真,这样得到的感悟就会是最深的,经过磨练,对于佛法义理也会更加有信心。

佛说:“是这样,是这样!如果有人听说此经,不惊讶、不恐怖、不害怕,应该知道这个人是相当罕有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的第一波罗蜜,其实本质来说不是第一波罗蜜,只是称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的忍辱波罗蜜,其实本质来说不是忍辱波罗蜜,只是称作忍辱波罗蜜。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 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看到此经,并且听佛解说之后,思考发现一切相都是虚妄,平时坚信的现实中的很多东西发现都只是假象。难免会产生惊讶、恐怖、害怕等的情绪。如果看完之后,觉得本应如此,那这个人真是少有之人。

“波罗蜜”,前面的章节提到过,是梵文,意思是“度人到彼岸”的意思。波罗蜜有六种,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包含了修行的各种法门。这里的第一波罗蜜,是指“般若”。无上智慧也只是一种称谓,并不是说得了无上智慧,就跟别人不一样了,不要太在意这个名相。而且无上智慧不是文字可以完全表达的,更多的在于体悟。后面的忍辱波罗蜜,代表了其他的另外五种修行法门,也都只是名字暂且称作“忍辱”、“布施”等等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性,万不可只做到表面功夫。

歌利王割截身体是一个佛教故事。大意是说歌利王见到佛陀在给他的嫔妃讲法,很是恼怒,就用利剑割伤了佛陀的身体,就问他:“你既然能持戒,能生出嗔恨心吗?”佛陀答道:“如果有嗔恨,身体割伤之后不能复原。”说完,身体就复原了。这个故事太过传奇,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