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上一品中主要讲了金刚经的重要性。受持读诵并且依照经中义理行事思考就会得到无上智慧。这一品讲了此经的名字的由来,然后再次警醒世人不要着相,重点在于要真正理解经中的义理,而不要捧着一本书,或者是书中的文字奉为佛法。

此时,须菩提问佛:“世尊,应当给这部经取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怎么供奉、修持这部经呢?” 前面几品一直在讲持修这部经的好处和重要性,但还没说这是部什么经?应该怎么去修持?这里须菩提就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疑问。

佛跟须菩提讲:“这部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里佛给这部经取了名字,金刚容易理解,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材料,意为这部经可以无坚不摧,一切幻想、执着、顽痴,在这部经面前都可以被摧毁。“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这里读作bō rě,意思是终极智慧。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智慧,而用音译呢?这是因为这里所说的智慧跟平常生活中所说的智慧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智慧是终极智慧,是觉悟一切的智慧。根据三藏法师的五不翻原则,这里就直接做音译。“波罗蜜”也是梵语,是度人到彼岸的意思。合起来这部经的名字意思就是像金刚一样摧毁一切相,用智慧度人到彼岸。佛说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当奉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度人到彼岸,一切外道,一切外物依靠都不可以让人脱离颠倒梦想。这里又在警戒世人,人要看破幻像,要修习智慧,这才是修行的根本。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称谓而已。须菩提,我问你,我讲过佛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法。” 这里佛陀又担心世人对这部经的表面意思过于执迷,又再次提醒,这部经不是佛法,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一种叫佛法的东西。佛陀姑且给这部经起了个名字,但这部书只是一条指引到佛法的路。“道可道,非常道”,没有任何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切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做出来的佛法,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佛法。如果过于教条、死守陈规,在条件变了的时候,虽按经行法,也不是在行佛法。

“须菩提,你说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其实本质来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叫做微尘。如来说的世界,本质来说,不是世界,只是假借个名称叫做世界。” 佛陀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前面说其实佛法本质不是佛法,只是叫做佛法。世间一切的名称,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流,而勉强给他赋予了一个称谓。有名有形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物理角度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各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排列组合组成了各种材料。所有的原子又都是由中子、电子、质子组成的。所以但本质来说,一切我们看到的有形的东西都是由相同的微粒组成的。山川是由一粒粒的土组成的,堆在一起,就被称作了山。把土移走,山就不能被称作山了,但组成山的土并没有消失,只是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

“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不能,世尊,我不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三十二相,其实不是相,只是称作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和转轮圣王有的三十二中外貌特征。佛陀说了,不能只凭藉这个外貌特征来确认是不是佛。人不可貌相,外貌特征只是一种虚像,不要被这种虚像所迷惑。多少道貌岸然的人,只是衣冠禽兽。认识佛的本性,要从本质入手,佛陀也说过“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认识佛的本性,就得破除一切相,去掉一切执着幻想。认识佛的本性,其实就是认识真正的自己。人人都是佛,只要去除执迷,即可觉悟成佛。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如恒河沙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有另一个人修持这部经典,甚至只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且给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这里再次提到了修持《金刚经》,并且给他人解说的福德很多。帮助他人真正明晓道理,得到智慧,才是真正的从根本上帮助他人。比如说很多人贫穷,只是思想观念上的贫穷,给他再多钱,也不能真正帮助他摆脱贫困。只有真正在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帮助在各种苦恼中挣扎的人。所有的生活现状都是人的选择的结果。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只能这样的人,只是被各种假设前提给困住了,被各种相给迷住了,让自己好像没有了选择。


这里附上三藏的五不翻原则:“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