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上一品中通过举出从一果罗汉到四果罗汉的例子来说明不应住于法。这一品接着上一品,世尊从自身来继续举例来论证这一观点。
佛问须菩提:“你说,如来以前在燃灯佛那里,对法有所证得吗?”“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没有证得任何法。” “然灯佛”即“燃灯佛”,有名定光佛,是释迦摩尼之前的佛。佛教说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摩尼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
佛接着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用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其实不是庄严,只是被称作庄严。” 在很多宗教中,都会提到有一个理想之地。比如,佛教中的极乐世界,西方的天堂。往往人们会把这个地方描绘的特别美好,喜爱财宝的人会把这个地方想象的珠宝遍地,喜爱山水的人把这里想象成有森林瀑布高山这样的美景的地方。但这种想象都是世俗之人心中的臆想,都是因心而生的幻象。佛在世间度世人,世间即是庄严佛土。佛下地狱救世人,地狱即是庄严佛土。所谓的佛土,不过是相,而这个相是由心生的。佛陀心中有庄严佛土,任何地方都是庄严佛土。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悟,相同的事情,只要心态一转,之前觉得不好的事情,就变成好事了。所以说,一切事情的好坏,往往在于心中的判断标准。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在痛苦中,但也许只要转变心态,就可能就会乐在其中。
“所以说须菩提,一切菩萨、大菩萨应该这样生起清净之心:不应当因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而有起心动念,心应当无所住,就会自然而然生起清净心。须菩提,如果有人有像须弥山王一样无量无边大的身体,你说他的身体大吗?”须菩提回答到:“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说的不是真正的法身,所以只能说他很大。” 这里再次提到不应当着相,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暂时的感官感受,不是真实不虚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不着相,看破这些虚妄,清净心、无上正等正觉自然就生出来了。后面举的例子跟第八品提到的“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有异曲同工之妙。世人看到的身体,其实不是如来所说的真正的身体,所以只能说这个身体很大。这里就蕴含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什么是自我?我们的肉体就是自我吗?我们的思想就是自我吗?如果像刘慈欣在《时间移民》小说中说的一样,人大脑中的意识可以转移到计算机上,那么这个芯片中的意识还是自我吗?《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的故事,对这个自我有着更深刻更详细的论证,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具体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