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品比较长,也比较难理解。我试着一说,姑且听之。
前文提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须菩提就提出疑问了:“世尊,众生听到这样的说法,他们能相信吗?” 世人都喜欢有形有质的东西。如果告诉世人,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难免让人难以置信。
佛对须菩提说:“别这样说。如来灭后五百岁,真正持戒修福的人,对此章句,能生出信心,会相信我说的是真实不虚的,你要知道这样的人不是在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里种的善根,而是在无数的佛那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是一念之间就能生出信念。须菩提,这样的人是如来本性的流露,具有无上的智慧,所以这样的人得到的是无量的福德。” 这里说到,只有真正持戒修福的人才能对此章句生出信心,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需要善根,而且需要大善根。老子也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上真正的大道是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理解。上一等的人,听到这种真理就会立刻相信,并且按照这种真理立刻行动。差一点的人,就会感到疑惑,有时候觉得有道理,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再差一点的人,就会哈哈大笑,觉得这些都纯粹是扯淡,傻子才会信。所以说,真正的道理在某些人眼里看来肯定是蠢不可及的。这也就是“大智若愚”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一说出来,大家都拍手称赞,觉得简直是真理,那么这肯定不是真正的道理。
“为什么呢?这样的人不再有我相、人、众生、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众生心里有了相,看世间的一切就是我、人、众生、寿者,如果取了法相和非法相,也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各种相。如果取了非法相,就是著了各种相,所以不应该取法相,也不应该取非法相。” 我、人、众生、寿者相前面已经提过,是对这个世界的分别心,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的认知,然后主观进行了分类。那么破除这些相,就可以了吗?还不够。如果心中有法,觉得这个法是无上法,是一切的真理,那么这个法相也要破除掉。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和“佛法”,是不能用语言说的,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所谓的“佛法”和“道”,不过是得道者对这个世界规律的一种勉强的描述。这种描述会随着外界情况,随着听法之人而改变。如果听了法,只是看到表面,而不是理解实质精髓,那么只会偏离佛法。
“根据这样的义理,如来常常说道:‘你们这些学佛的人,应当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像度世人上岸的筏子,上了岸筏子就没用了,就应该舍弃。法都应当舍弃,更何况非法呢。’” 接着前文所说,佛法可以比喻成是度人从彼岸到此岸的工具,上了岸就应该抛弃这种工具。应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得了道,成了佛,就进入了一种大洒脱,大智慧的状态。不再囿于所谓的佛法的条条框框。如果把刻意行善当成是法,刻意行恶当成是非法,那么这两种刻意都应当放弃,就会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解脱大慈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