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前文提到诸菩萨、诸众生不应住法,也不应住非法。没有定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定法可说可讲。这一品继续讲如果理解了佛所讲的意思,并且为他人解说的福德。
“须菩提!你说,如果有一个人,他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统统用来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布施得来的福德是世间有的福德,而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如来只能说福德很多。” 这里世尊用世人通常认为的用财宝布施的福德来揭示佛法。用财宝布施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给出了答案,这种福德按照世人理解的福德来说是非常多的,如来随顺世俗来鼓励世人,所以只能说福德多。但要知道,真正的布施是不住相布施,哪里又有什么福德呢?所以这种七宝布施的福德还停留在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基础上而生出的福德。
佛接着说法:“如果有人,能够信奉受持此经,哪怕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且为他人解说,那么所得福德超过用七宝布施的福德。” “四句偈”一般解释为有四句所构成的偈颂,往往能涵盖经纶佛法的要义。根据这种说法,《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有人就指出应当是指最后几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有说法,说四句偈是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但因为在佛教经典中,从来没有详细解说什么是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什么是四句偈。无论哪种解释,这里所说的意思是什么明了的,就是哪怕没有信奉受持整部经典,只是理解其中一部分,并且给他人解说,福德都要比之前所说的七宝布施要多。
“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以及诸佛的得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都是从这部经中讲的义理推演出来的。须菩提,大家普遍认为的所谓的佛法,其实不是真正的佛法。” 接着解释,为什么信奉受持这部经典并给他人解说的福德多。一切所谓佛法的源泉其实就是这部经的核心思想:“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看破这种相的虚妄,其实就不需要法了,因为已经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庄子》在外物篇中也说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在其他篇章中还有更加激烈的言辞,说:“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