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做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做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做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做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一品其实还是在讲菩萨、众生要不住于法,并且连着举了好几个例子。这一品的翻译起来比较简单,就不逐句翻译了,但有几个名词是梵语的音译,需要解释一下。小乘佛法有四圣果,“须陀洹”是初果罗汉,已经断掉我、人、众生、寿者相。“斯陀含”是二果罗汉,在断掉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但只断了九品思惑中的六品,仍有三品还未断尽。“阿那含”是三果罗汉,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了后三品思惑。“阿罗汉”是四果罗汉,断掉了一切欲界、色戒、无色界的一切见惑和思惑。
“须陀洹”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入流”,也叫“预流”。“流”是指“圣人之流”。须陀洹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大道,进入圣人之流。“斯陀含”翻译过来是“一往来”,得此名是因为斯陀含还未断尽思惑,还需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故名一往来。“阿那含”翻译过来是“不来”,意思是阿那含已经断尽思惑,不需要再来人间受生。“阿罗汉”是佛陀十大称号之一。“乐阿兰那行”直接翻译过来是“喜欢到寂静无人的地方去修行”。
这一品的意思很直白,无论是一果罗汉还是四果罗汉,都不能有“我得了道”的一丝念头。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其实就是没有得了道。说起来很绕口,但却很是发人深省。这个道理在《道德经》中也是被反复提及,例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最好的德行是从没有觉得自己很有德行,每天德不离口的人,反倒没有德行。现代社会,在媒体的放大下,彷佛到处都是名师、大德,但其中真正胸中有丘壑的又有几位呢?孔子说的更要直白一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还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得了什么果位,有了什么名声和地位,这些都不重要,不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点应当是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