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其次,须菩提啊,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有所住、不应有所执着和分别而布施。这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里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着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尘。“色”是一切眼睛能看到的,“声”是一切耳朵能听到的,“香”是一切鼻子能闻到的,“味”是一切舌头能尝到的,“触”就是一切身体能感受到的,“法”是大脑中的一切意识活动。一旦着了这种种法相,就有了个人主观感受和个人喜好,就有了分别心。比如,秦始皇喜欢美女珍宝权力宫殿这些能刺激感官的东西,搜罗天下宝货美女为他一人的欲望服务。在这些东西的腐蚀下,他完全丧失了判断力,对危机视而不见,最终暴毙在途中,大好河山也二世而亡。相反,《史记》在谈到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他的表现是在进秦宫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远离这些东西,从而使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最终推翻了秦的暴政,平息了多年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应无所住,行于布施。《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章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首先要意识到主观感受的虚妄,跟着主观的感受来走只能让我们偏离大道。《金刚经》又被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就像金刚一样锋利,无坚不摧,用智慧来破除一切障碍,一切法相,从而度人到彼岸的一部经。

“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东南西北上下的虚空可以思考度量吗?”“世尊,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跟东南西北上下的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菩萨应当按照我刚才所教的去做,住无所住。”这里提到了不住相布施的福德非常大。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不计后果,甚至连付出这个念头都不曾产生,这样将会产生巨大的福报。当然,这只是一种自然结果,福报本身并不是布施者刻意追求的。

从广义来说,人们平时所做的工作、对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的关心都是一种布施。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应太执着于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回报,而是关注事情本身。关心怎么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了,回报自然就来了。比如说搞科研发文章,如果只想着要发表在影响因子多高的杂志,而不是扎实做事情,结果就是空中楼阁,基础不稳。相反,如果注意自己科研中的每一个细节,思考每一种可能并去认真验证,而不去想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最终的结果往往会超出预期。真正厉害的企业家往往也是不考虑自己能得到多少回报的人,稻盛和夫出任破产重组的日航CEO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以零薪水出任日航CEO;二是他将不带团队去日航,因为他公司内部没有人懂航空运输。最终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日航就做到了三个第一,一个是利润世界第一,一个是准点率世界第一,一个是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还有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应该掺杂太多的个人喜好。佛教讲究缘,生活中的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随喜随缘是一种让我们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智慧。如果有强烈的个人喜好,就会想要得到。想要得到而又因现实得不到,就会造成巨大的痛苦。《道德经》也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里不是说不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放下心中的分别心,放下自己的欲望。真正的理想不应是欲念作祟,而是做这件事的时候自己没有任何想从中获名获利的心思。没有了分别心,人自然就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比如一个人就喜欢音乐创作,没有掺杂一点获名获利的心思,那么这个人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途中,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也是洒脱和喜乐的。相反,没有了分别心会更容易追求自己的理想,少了许多世俗的羁绊,就会认清自我,就更容易做出贴合自己内心的选择。佛陀就是舍弃了自己尊贵的王子身份,走上修行之路,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求得正果。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